又一家老牌教育机构破产执迷报班的家长们

10月19日,创立近20年,在全国拥有上千家校区的老牌培训机构——优胜教育,迎来至暗时刻。当天,数百名家长围堵在优胜总部维权,意欲讨回剩余学费,金额在几千到几十万不等。

19日下午,优胜教育董事长陈昊直播连线家长,表示“绝不跑路,绝对还钱”,直播过程中数度哽咽落泪。尽管如此,家长多不买账,直批他在“作秀”、“演戏”。

这个曾经每年营收30多亿、拥有多个校区的教培巨头,怎么一夕之间就倒塌了?这么大的机构都不“靠谱”,家长还能安心给孩子报课吗?我们试图从它的失败里,找到一些启示。

10月21日晚7点,优胜教育创始人陈昊出现在直播间,试图给家长、员工一个“我没有跑路”的交代。

直播过程中,陈昊数度哽咽落泪,他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哭过,可能是心里太压抑了,对不起大家。”

尽管如此,大家仍不买账,认为他在作秀、演戏。

毕竟员工的欠薪拿不到,家长交的学费也打了水漂,这些损失可不是几滴眼泪能够弥补的。这其中,甚至有家长卖了家里一套住房,交了高达45万元的学费。

而家长们之所以敢拿出这么多钱交学费,正是出于对优胜教育的信任。

毕竟,谁能料到这么一家年营收超30亿元、拥有多个校区、3万多名专兼职员工的教培巨头,说倒闭就倒闭了呢?

更不要说,优胜教育创始人陈昊,曾在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担任BOSS团常驻嘉宾,精英范儿十足,一度因为个性张扬、大胆敢言而被众人熟知,也是优胜教育的一块活招牌。

曾有教育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而跑路后,陈昊还在微博中仗义执言,怒斥这些机构“害人害己”。

如今,当同样的困境落在自己头上,他虽然一再声称自己不会跑路,却也拿不出有效方法来应对,只能隔空喊话马云、马化腾、许家印等大佬伸出援手。

可惜,“喊话”虽然在微博上激起了一点儿水花,却始终没能得到其中任何一位企业家的回应......

01

优胜教育的起与落

优胜教育创始人陈昊,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母都是中科院研究员,父亲陈传平是一名数学家,母亲唐芳琼是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家,典型的书香门第。

作为“博二代”,陈昊对自己所受的教育却并不满意。小学时,他曾因向老师询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被批为“没有认真听讲”,回家问父母,也得到了同样的回复。在他看来,这并非快乐学习的方式,也是他后来创业做个性化教育的初衷。

初衷是好的。年,优胜教育的创立,用陈昊的话说,就是为了“弥补学校教育之外的空白,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在年以前,很多孩子接受辅导都是以“家教”的形式。然而调查发现,孩子在家里学习容易懈怠散漫,在专门的教学场地学习效果则好很多。

于是,优胜教育开创了一个新模式,即将1对1教育辅导集中到统一教学场地。且场地由教育心理专家参与设计,从颜色到格局,都经过了精心规划,能最大化保证孩子的学习专注力。

年,优胜公司整合传统家教,开创了个性化教育的连锁模式。根据公开资料,优胜教育曾拥有余家直营校区,分布于全国多个城市。

有情怀、有经验、有规模,为何优胜教育还是说倒就倒了?

陈昊公开致歉信里提到了两点:一是疫情的冲击;二是加盟商的资金断裂。

上面两点原因很重要,但绝不仅限于此。

早在年年底,优胜教育就被传出“拖欠员工工资”的新闻。前不久,北京海淀市场监管局发布了一份教培行业投诉率较高的黑名单,其中优胜教育不仅第三次上榜,还位列黑榜榜首。

显然,就算没有疫情的影响,优胜的经营也岌岌可危。

自年开始,优胜就在筹备上市事宜。为了上市,公司需要规范化,其中包括对校区进行大规模的换址、重新装修,前后花掉3亿多资金。

整改过程中,一些加盟校区因为没钱改造和装修,便干脆不经营了。从2月份开始,在资金本就紧张的情况下,总部共接盘了80多个加盟校区,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财务压力。

另外,每个月的房租、市场投入、课时消费,及占大头的人力成本,都在不断消耗着企业资金,想停都停不下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将追逐业绩作为最大的目标,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教学和服务细节,口碑下滑,进入恶性循环......最终被市场抛弃。

优胜教育的今天,让我想到了去年的韦博英语。某种程度上来说,二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首先,两家公司都成立了20年左右,优胜成立于年,韦博是年;其次,都在国内有成百上千家门店,所涉及的付费用户很多;再次,优胜教育的员工工资被拖欠,亦与韦博英语去年的情况如出一辙......

实际上,无论是韦博还是优胜的倒闭,他们都不是第一个,也绝非最后一个。这些教育巨头的接连爆雷,实则暗含整个教育机构的生态与危机。

02

中国式家长:再穷不能穷教育

最开始注意到优胜教育,是源于一个短视频。

在视频里,一位家长崩溃落泪,她声称,“自己将家里唯一的一套住房给卖了,从头至尾交了差不多40万元的学费。”

家人知道后很是生气,并让她“拿不出钱来就滚”。

如今,钱拿不回来不说,孩子的课也没得上,可谓是两茫茫。

视频里,还有另外一位家长交了35万,她不断地对着人群嘟囔:35万够买一辆大汽车了......

这些受害者的处境固然令人同情,但同情之余,让我不禁疑惑:这种动辄交上几十万学费、或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给孩子交补习费的行为,有意义吗?

《深圳晚报》在年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仅在深圳,有89%的家长给孩子报过辅导班,49%的家庭的花在补习班上的钱超过家庭收入的40%。

遗憾的是,大把的钱花出去了,得到的回报却寥寥。

年末,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一项覆盖全市6万多名九年级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约五成的学生有过校外学科补习的经历,但语数外三门学科的课外补习,对学习提升的作用分别只有0.6%、2%和2.2%。

之前就有新闻报道过,有位家长把孩子送进机构补习。这个妈妈前后交了四次钱,总计22.76万,结果补下来孩子物理只考了2分!

孩子成绩还没提高,家长就已经急吼吼地充了四次钱了,不得不感慨家长的钱也太好“骗”了

效果好不好姑且先不谈,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忽略了过度补习带给孩子的危害。

为了追求“迅速提分”的效果,补习班所谓的“奇效”,无非是通过让孩子死记硬背各种公式、狂刷模拟题换来的。

这就好比把孩子扔在轮椅里,由老师推着去赛跑——老师推得快,孩子就跑得快,可一旦老师放了手,孩子可能连爬都爬不动了。

孩子最该学会的,应该是“如何去学习”,而不是一昧被动接受老师喂到嘴边的知识和套路。

当然,我也不是鼓吹“补习无用论”,毕竟当身边人全把孩子送去补习时,不送的家长难免感到焦虑。只不过在送补习班之前,我建议家长们一定要“明确真实需求,理性选择”。

机构倒闭事件频发,才发现为孩子“豪掷千金”的妈妈还真不少。在“优惠”、“课程包”等的诱惑下,妈妈往往会受机构蛊惑,选择“预缴费”,一出手就是几千到几十万不等。

“优胜”倒闭后,这些受害家长的的惨态还不够触目惊心么?

希望之后家长在面对机构的营销手段时,优先考虑我家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而不是“多买多优惠”,这样才能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将报班的风险最小化。

来源:蓝橡树,作者严慌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