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学的孩子上补习班是否有用老师

暑假刚开始,一位家长告诉笔者,他的孩子成绩较差,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成天迷恋于网络。暑假里想给孩子报一个补习班,不知道有没有作用?笔者告诉那位家长说:孩子不爱学习,你给孩子报再好的辅导班也无济于事。我为什么这样直接给这位家长“打破锣”呢?其实,现在很多家庭里,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力求给子女创造一流的学习坏境,让孩子上各种学习辅导班、培训班、培优班,有的家长担心学习累坏孩子的身体,于是给孩子购买各种所谓健脑益智的保健品,孩子除了学习、学习还是学习,家家长们不让他们参加劳动,不要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可是成绩还是提不高,却把身体搞垮了。

#暑假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报补习班#

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们忽视了孩子们其他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往往缘于此。

诚然,良好的外在学习条件确实重要,它对于学生走向成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学生的内因机制,只有将它调整到最佳状态时,也就是孩子“乐学”时,才能调动学习主体的各种显能”和“潜能”,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为什么“逆境”往往会造就人的成功呢?就“逆境”本身而言,它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起决定作用的是在逆境下,人的内因机制得到重新的调整,达到良好状态的内因机制促使人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最终达到成功。

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的内因机制调整到最佳状态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的身心发育规律,准确分析所处的外在环境和条件以及对学生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这里,我们将从两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1、从学生的外在因素来看:造就“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的氛围。传统教育中一种错误心理暗示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重视。这种心理暗示就是: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先吃了这一-份苦,以后才可以得到甜,这种暗示在短时间内具有可以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

但从长期而言,它会增加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发育扭曲,思维发展畸形,特别是-些学生受了较重的不恰当心理暗示后往往会厌学,这是相当多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种暗示在孩子们的心灵中形成的逻辑十分简单:既然学习如此之苦,我何必去受这份罪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分析:

1、从学生的外部因素来看

要造就“学习是一件快活的事情”的氛围,作为家长,给孩子适当的压力是可以的,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孩子在学习中把它转化成动力,但是,不要给太多的压力,压力太多就会成为一副沉重的包袱压在孩子身上,喘不过气来。

如此状况,还谈得上搞好学习吗?比如我们常听有些家长说:“你不搞好学习,以后就死路条”或“你不搞好学习,以后就扫马路去”之类的话。这种语言不利于孩子把学习的压力转化成动力,相反却让孩子背上了一副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后面一句话还容易引起孩子对劳动的厌恶,从而也影响他们其他能力的培养。作为老师,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特别对学习中出了差错的学生、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一定不能用歧视的眼光去对待,切忌用讽刺的口气去批评学生。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兴趣较多,但不一定专注,而且也存在很多个体差异性。很多学生对学习以外的东西特有兴趣,而对学习索然寡味。

这就要求老师在这方面要下功夫,正确分析学习与学习以外活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运用中、小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把学生的兴趣加以正确引导,只要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老师就可以想方设法把这种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2.从学生的个人内在因素而言

学习是在健康的心理条件下才能完成的事情。健康的学习心理是怎么建立的呢?

首先,要求学生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有人以为搞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负担,只注重学生行为选择的培养。其实,这种想法有失偏颇,学生不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何以提高基本技能?又何以提高综合素质?

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双基”的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尤其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学生不掌握基础知识,何以胜任即将落在他们肩上的重任呢?只是不要一切为了考试服务。

其次,树立坚定的信心。坚定的信心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不是先天赐子的礼品,它是人在长期实践与各种与自己行为不和谐的因素斗争中确立的。

中小学生要确立坚定的信心必须把握这几点:对每学期课程的设置有个正确认识;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客观评价;对自己能力充分肯定;同时必须“一日三省”清除不利因素对自已心理的影响,以保持心理卫生去迎接每天的学习。

这样一些因素是应该排除的:胆怯、狂妄、急功近利、此前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与学习无关的事、与本次课无关的事、不该在此时考虑之事等等。

第三,编制一份周详的学习计划书。编制计划书应该坚持五个原则: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时刻不忘目标,全面加侧重,如实了解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第四,掌握每一次课所学内容,巩固对每一门功课的兴趣,建立成就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习惯,具有专注习惯对于一个成功者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以上这些都是掌握在学生手中调节自己内因机制的有效办法。学生的内因机制与“乐学”有什么相关性呢?目前,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事情做还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及的是很多人包括部分老师、家长及学生本人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环境因素。

我们应该承认,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好坏杂陈,它们都会对中小学生发生定的影响,特别是坏的东西对中小学生发生影响后,若不加以清除就会形成心理垃圾。心理垃圾过重就会促使他们向不好的方面变化。这样的时候,内因机制调整的好坏就成为学生能否“乐学”的关键。“乐学”是内因机制调整的结果。值得每个相关人员注意的是,内因机制的调整不是件调整一次即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要求学生必须每天都要花费一定时间自我考察心理环境,时刻将这柄行为调节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若能“一日三省”,则进人“乐学”境界就不再是-件难做的事了。

调整好内因机制就能帮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若不在调整内因机制上下功夫,而把其他外在因素当成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那么一切努力都会于事无补的。

愿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多从自己学生的心理环境中找找原因,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落到实处,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适应新形势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