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提了很多年的“减负”,终于“双减”落地了。所谓的“双减”,就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重要的事情不说三遍,只是再强调一下!家长们可要留意以上加粗的几个字,本文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高中阶段教育不在这个范畴。
前一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中提及的“双减”,同样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考难度降低,是目前看来很管用的“减负”措施。
可偏偏有不少爱钻牛角尖的家长,在评论区里为高中三年的学习以及高考竞争激烈等高中阶段的教育争休不休。看那架势,要不是隔着屏幕,估计要撸起袖子掐起架来。
不说别的,就那“断章取义”的理解能力,以及管不住自己火爆脾气的冲动,什么叫家庭教育,估计至今还没有搞懂,更别说把孩子培养成高考学霸。
言归正传,我们今天还是要谈“双减”这个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孩子的教育,以及中考、高考升学问题。
这次“双减”有了明确的禁令:不准超前培训;不准占用中小学生的休息时间、节假日时间,以及寒暑假时间,进行学科类培训;不准刊发校外培训课件。这三条不准,正点中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死穴”。
中小学生教育减负提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各种规定条例都拖不住校外辅导机构盲目、快速扩张的脚步?其给当下教育带来不良影响,重拳突击已经刻不容缓。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把中小学生拖入不堪重负的漩涡
之前以为应试教育下,中小学生学得很辛苦。没曾想到,如今向素质教育发展,中小学生被学业压得更是喘不过气来,家长也跟着叫苦连天。
因为遍地开花的校外辅导机构,巧妙地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在家长心目中取得很高的地位。给家长造成相互攀比的气氛,生怕孩子学少学晚,就会被升学淘汰。
校外的辅导机构基本上领着中小学生“超前学习”、“超纲学习”,让家长误以为学校的教育堕落到“学会的不考,考到的没学过”。
正因如此,校外辅导机构不仅赢得家长心,并且让家长心甘情愿为正读中小学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地买单。
如今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矛盾,校外辅导机构才是挑起事端的罪魁祸首。
因为家长渐渐地不再信任真正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教育,他们认为学校老师传授的知识过于简单、容易,不足以能够在升学竞争中取胜。
所以违背孩子成长规律,揠苗助长地把孩子推向沉重学业的漩涡中:一边要孩子完成学校的教育,另一边还要孩子奔波各个校外辅导机构补课。
本该享受童年快乐的孩子们,白天忙成了连轴转的陀螺,晚上写作业到半夜。不仅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而且个个成了流行线操作的机器人。
在没有校外辅导班的年代,中小学生只要安心学好学校老师传授的知识,就足够了。那时的他们不仅有快乐的童年,更重要的是能身心健康成长。
其二:把高考竞争压力提前到了义务教育阶段
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和内容本来就不难,与之相对应的中考也很简单。用现在流行话来讲,有手有脑就能跟得上。
九年义务教育确保了每个适龄儿童有学上,并且可以就近上学。大力发展的中职教育又确保了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可偏偏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把原本不必考虑升学的中小学生,莫名其妙地卷入为小升初,初升高的焦虑中。
家长为了孩子高考能考个好大学,给孩子设计好了从赢在子宫起的一条龙成长线路:
胎教、早教、上最贵的幼儿园,砸锅卖铁买最好的学区房、各种补课(奥数、奥英、写作、古诗词,反正市场上的辅导班应有尽有),只要能挤进最好的初中学校,付出再多都值得。
也许有人不明白,明明有免费的教育不要,为什么非要为名校穷折腾?
因为各大校外辅导机构甩出一份很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表明:只有进了最好的初中学校,才有机会考进最好的高中,而清华北大每年招生绝大部分都来自重点高中重点班。
教育内卷化也好,家长焦虑也罢,把高考竞争提前到小升初,初升高的最大推手,非辅导机构莫属!
其三:加速教育内卷化,贩卖升学焦虑
当下教育到了一个家长过度焦虑,争先恐后地各种“鸡娃”,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成了没有高中读那50%的疯狂阶段。
不管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指向哪里,竞争是一定存在的,同时也遵循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弱肉强食!
有读书天赋的成绩好的,一路过五门斩六将、披红挂绿地在求学路上走下去;对读书不感兴趣的或者怎么努力也学不好的,结束义务教育后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可偏偏辅导机构的存在,成了不甘孩子平庸父母的推手,把孩子逼向“读书苦、读书累”的不回路。
他们用一些“公式”、“套路”、“秒杀”等非正常途径,急功近利地把一些资质平平的孩子“霸王硬上弓”地输送进高中、大学。
最后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就失业选择“躺平”、“啃老”的比比皆是。
刷题、实习,能暂时赢得升学,但改变不了读书天赋、智商、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身心健康。
中考、高考,都是用来选拔人才的,不管家长接不接受,教育的功能就在这里。很多家长无法接受“普职比大体相当”,可社会要正常运转,需要各种层次人才存在。孩子做不了科学家,做个蓝领工人又何妨?
校外辅导班的兴起,家长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如此,“双减”落地后,家长还不甘心、死心。在教培行业迎来最强力度监管和打压和形势下,2种新的补课方式正在悄然兴起。
家庭教育一对一
中小学生教育减负的风席卷过来,遍地补习班都将要收敛。更何况“双减”重拳出击,教培行业纷纷削减机构,配合新政策,精简业务是常规操作了。
上海家长刘女士,在给女儿续交暑假班后,领到手的教材不再是以前厚厚一本,并且还配合一些强化训练题,而是一本小册子,连作业都没有。
一向很“鸡娃”的她当机立断停掉辅导班的课,利用自己的人脉请个了教育界有名的老师到家里给女儿进行一对一辅导。
她坦白的说,女儿成绩很优秀,定下的学习目标是年级前五,如果不补课,很容易就会被别人超越。
刘女士的做法,并不是特例。身边一些从事多年教育的老师,他们每年放暑假的安排,提前几年就被内定了。
无非都是些舍得给孩子教育投资,又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他们给出高于市场补课价的费用,将名师资源有效利用起来。
打游击式拼多多
在这个教培行业最寒冷的时节,并不是校外辅导班要消失,只是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规定,打压了他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
可家长们的热情依然不减,一行业老大的某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