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婧落实双减政策应考虑乡村教育的特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各地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学校也积极落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有关规定,着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学校课后服务。“双减”政策的推出,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影响,乡村教育发展具有特殊性。落实“双减”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乡村教育的特殊性,要基于乡村教育的特点、优势及需求,探寻属于乡村自己的“双减”之路。

考虑乡村学校的规模困境,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此背景下,实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乡村地区,由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在生育率下降、乡村学龄儿童大幅减少的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许多乡村学生主动或被动地进城上学,乡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减,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量存在。当前基于理想学校规模设定的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未能充分考虑乡村学校规模效益低的事实,使得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相对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学校发展面临困境。在“双减”背景下,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高效课堂,提供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这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村学校的规模困境愈发突出。一方面,由于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短缺,教师原本的教学工作负担较重。“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后,乡村学校缺乏师资补充或外援,课后服务基本由本校教师承担,这进一步加重了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此情况下,乡村教师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打造高效课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需要教研团队的专业支持。在“双减”政策实施后,许多城镇学校将改进课堂教学、优化作业管理纳入学校集体教研体系,通过教研组的引领带动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和作业改进实效。但乡村学校受学校规模和师资力量所限,难以形成教研氛围,教师缺少必要的教研支持,或持续处于“摸不着头脑”的自我探索状态,教学质量提升任重道远。

为此,应充分考虑乡村学校的规模困境,从师资这一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入手,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多途径丰富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师资力量,通过进一步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备标准,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共同参与,在学区内实行课后服务教师走教与共享等,减轻乡村教师过重工作负担,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质量提升。同时,还要改进学校教研管理制度,针对乡村学校教师少、难以形成教研氛围等问题,鼓励乡村小规模学校定期进行跨校教研,或在学区内成立“联校教研组”,每科选拔几名优秀教师,带领学区内所有本学科教师就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评价、作业设计以及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教研,在高阶引领、抱团发展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挖掘乡村教育的潜在优势,打造乡村特色学校课后服务。乡村自然环境与生产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自然、体验劳动的便利条件,是乡村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重要的潜在教育资源。同时,乡村学校班级规模小,个体互动与个体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