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陆小白,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年的一篇旧文章,经历了两年的风风雨雨,再回头看看,竟然有一种别样的滋味。
究竟起跑线在哪里?略作修改后重新发表,欢迎你看完文章后,和我聊一聊。
1、“那个输在起跑线的孩子就是我!”
小白今天啥样呢?熟悉我的好朋友可以自动跳过这段,我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有吹牛的成分,熟人就不要看了。(ω)
我这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越挫越勇,超越了父母的阶层,从边陲小城丹东一路向南,最终落脚到了深圳。
小白现在每天置身于学霸云集的金融圈,和一群名校背景的曾经“牛蛙”们,讨论项目完成工作,业余时间还开创了“花婆婆家的陆小白”这个自媒体平台。
在工作上为了手头的项目,我和同事们会加班加点全力以赴;而在工作之余,我爱好广泛:写文章,当主播、做课程……每天过得充实又快乐。
许多朋友跟我聊天的时候告诉我,说我活成了他们期待的样子。无论大家怎么说,我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因为我活成了自己小时候期待的样子。
哈哈,你们一定好奇:我小时候啥样呢?
2、“咱们家的孩子从来没有过这么笨的!”
小学之前,小白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学前教育。因为哭闹得太凶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更别提学前班了。
我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东北小城丹东,那会儿的许多父母和咱们现在的父母一样焦虑,也同样热衷于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
而那会儿很多小孩儿,不仅会接受幼儿园的教育,还会在上小学前上学前班,学习拼音、算数和汉字。
不知道我妈哪里来的自信,始终相信我有一天会“顿悟”。所以她没有让我参加过任何补习班。我很佩服她的“蜜汁自信”。
然而,小学三年级以前,在我在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过得异常艰难:听错作业、背诵障碍、计算马虎、体育不达标…总之一堆问题。
小学三年级以前,我每天傻乐傻乐地去上学,回家以后经常听到我妈妈跟我姥姥嘀咕:“咱们家的孩子从来没有过这么笨的,这孩子像谁呢?”
值得一提的是,我妈虽然在我刚上学那会儿,暗中鄙视过我笨,但是后来一直暗示我后劲儿比较足。
3、晚开窍的阿虎
这种暗示,对我后来的成长特别有帮助。在这种暗示的力量支撑下,小白也一路从最基层的银行柜员、成长为总部机构的专业审批人员。所以相信孩子能够成长得越来越好,这份自信和淡定,我认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家长,都需要向我妈学习。
如果家长朋友们还不能达到我妈的这种远见和魄力,推荐大家看《阿虎开窍了》这个绘本。小白前段时间给嘟嘟读完,先成功的给自己洗了脑……
像我妈妈这种家长,在当年的丹东,绝对属于异类。
我小学班主任老师后来成了小学校长,前段时间我和他聊天,他还感慨:对我妈印象深刻,说她很厉害。我在想:一个暗中嘀咕自己孩子是笨蛋的家长,能够让一个从业三十年的老教育家赞不绝口,她一定还是有许多过人之处吧。
有着过人之处的老妈,如今也会感慨当初自己的局限限制了我的发展,以前不应该瞎引导我。
不过大方向上我对我妈特别满意,虽然她经常表面看起来笨嘴笨舌,也很不能干。但是这些“假象”激发了我的斗志。
我小时候一直在想:“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变得很强,不然谁来保护她呢?”
以现代家长的普遍认识,我应该是典型的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了。幼儿园没有培养啥才艺,每天在家傻乐傻玩,上了小学头三年学习一塌糊涂,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听不太懂,但是我是怎么长成今天这样子呢?
4、神奇的“内驱力”!
大家或许已经看出来了,我的主要特点是:脸皮厚,善于自我欣赏、自我满足以及各种自我激励。后面这一点很重要,动机理论心理学管这个叫“内驱力”!
我喜欢的事情都努力去尝试过了,而且一步一步完成或者接近着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和“内驱力”这种神奇的力量脱不了关系。
这种内驱力会造就某种“顿悟”。
比如,你会经常发现某某孩子高中开窍了,突然考了某某名牌大学的故事。
顺便说一句,在我的同学和朋友中,像我这类小时候输在起跑线上,突然“开窍了”,然后一路逆袭的案例特别多。
而那种小时候成绩特别好,到了初中和高中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到了大学开始不学无术的孩子也特别多!
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内驱力”上面。
内驱力会让一个人爆发强烈的小宇宙,想方设法的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地想做好一件事情,才会全力以赴!
这种力量,是任何一种外力无法超越的。
我周围许多智力超常的天才,他们可以花费比我们少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但是很多天才到了大学和人生后半段,却陷入了人生的迷雾。
比如大家熟知的湖南仲永魏永康。他2岁识千字,8岁读高中,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顺利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顺利独立完成学业,魏同学后来中途退学了,他妈妈当年为了培养这个天才耗尽了心血。而如今魏同学只想当个普通人。一点也不希望自己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可见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经不起任何的刻意规划和提前抢跑。就算是天才,没有内驱力也没有啥后劲儿。
5、六个方法提升“内驱力”
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莱恩(Ryan)曾经告诉过我们所有的人都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利感。如果这三个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内驱力就会提高。
因此小白根据多年经验,结合阅读大量心理学、脑思维开发方面的著作的感受,总结了以下六点方法论:
1)、三岁以前再苦再难也要自己带娃。
一岁以内尽量母乳喂养,提供婴儿稳定的生活环境,三岁以前多和她交流,给他充分的心理满足。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就在于此。这就强化了归属感。
2)、6岁以前生活习惯比知识更重要。
养成自己刷牙、洗脸、穿衣吃饭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习惯。我虽然没有上幼儿园,但是在家经常帮姥姥做饭,收拾房间。
另外我听了好多故事,经常一边看图画书,一边傻笑,还特别喜欢画画。
我们老师至今还记得当初我的一笔好字,其实跟在家干活儿多,手眼协调能力强很有关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升自主感。
3)、7岁以前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当年因为刚上学不太识字,我妈每晚要求我读书给她听。
您没有看错,是我读给她听。我妈还特别恶趣味地喜欢让我给她读《母亲颂》,每次都听得特别陶醉。
有时候读到感人的片段我妈还会哭。总之她是一个很优秀的听众(现在也是),这个激发了我的朗读热情,同时也增强了我的成就感。
每晚大声朗读,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我小学毕业。我后来爱上播音主持,或许跟这段童年经历脱不了干系。
后来读了《朗读者》这本书,我发现我妈不过是窃取了人家美国阅读专家的武林秘籍。
无论如何,我专注力越来越好,小学期间就爱上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重点的能力,就这样锻炼出来了。再后来读作家兼经济学家郝景芳的经历,发现她妈和我妈估计修炼的是同一套秘籍。
4)、如果有了热爱,就一定全力以赴地支持。
我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比如当画家、当主播,我妈妈都相信了,特别拿我的梦想当回事儿。
小学的时候在我的强烈要求下送我去学画画、还带我到处写生;因为我喜欢播音,请了丹东最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到我家来指导我。
反正,她调用了一切可以接触到的资源支持过我的梦想(这个只能说“支持过”,后来还是引导我去学了金融,她没有逼我,就是经常带我见她金融圈的朋友,告诉我人家生活得如何幸福罢了)。
不管如何,这种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接纳和支持,让我觉得很棒,在家,我始终很有话语权,经常无法无天,想干啥就干啥。这个是提升自主感的一种方式。
5)、示弱,提升孩子的自主感和胜利感。
我妈妈特别会示弱和假装自己不能干。
后来我发现,其实她在工作上天资禀议,能力异常优秀,被很多人认为是女强人,才恍然发现自己被欺骗了许多年。但那时候,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已经锻炼出来了。
家长其实并需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强,因为我们谁都不是身披铠甲的战士,都有脆弱的一面,把我们的难处和困惑和孩子交流,平等地和他交流和讨论一些问题,对孩子的心智发展也非常有好处。
6)、多给孩子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办一个图书借阅证!
在观看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后,大家普遍对世界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芬兰的教育方式赞叹不已。芬兰家长基本不给孩子报什么补习班,孩子有大量的可支配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
我一个朋友小时候把丹东少儿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她从小读书也超级轻松。我从小有了压岁钱最大快乐就是买书,平时也是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的常客。
另外我家里有三个书柜,分门别类,装着不同类型的书籍。
给孩子一个书房和自由的时间,引导她/他阅读经典——这才是最高级的培训班!
不管怎么样,今天写这么多,主要就是为了夸我妈的。
最近作为嘟嘟最爱的姥姥,她告诫我:“要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失败和挫折是一个人必将经历的,而且早经历比晚经历好。”我觉得妈妈说得特别好。
一辈子很长,咱们不着急,慢慢来。
希望更多家长朋友能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