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9月1日开学,只有两周时间了。
这意味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我们常说的“双减政策”——即将迎来真刀真枪的“检验期”。
“双减政策”正式发布,是7月24日,暑假期间。选择在暑假发布,相当于给了校外培训机构一个缓冲期。
缓冲期也是适应期。“双减政策”不是杜绝校外培训,而是规范校外培训,通过规范其组织方式、授课方式、授课时间,达到减负的目的。
前两天,我问某培训机构一位老师:“双减政策对你们影响大吗?”
他说,其实不大,因为我们对形势认识比较清楚,很快确定了“严守政策、协同减负”的方针,顺势而为,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协同减负”?这个提法令我有些意外,乃至佩服。
他的意思是,双减政策出台之后,按规定,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寒暑假不能进行学科培训,这是红线,不能突破;在这个框架之内,采用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培训,需要更加精准、高效,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原本1个小时讲完的内容,可能需要半小时内讲完,而且要讲好。
这就是一道门槛。校外培训机构不“升级换代”,不提升水平,没有出路。
如果你既能帮学生减轻负担,又能提升学习质量,那对你来说,“双减政策”不仅不是敌人,反倒是“友军”,能为你打造一片新蓝海。
这条路很难走,但必须走:协同减负,提升质量。
换句话说,在讨论双减政策时,很多人进入了误区:把培训机构当成了“减负”的敌人。
事实上,真正的敌人,是“负担”。校外培训只要认清形势、提升自己,不仅不会被淘汰者,反倒可能成为受益者。
这对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只能选择周一到周五,进行短时间、高质量的授课。时间一长、质量稍低,会被无情淘汰。
怎样做到“短时间、高质量”?前提是精准。
和四五十个学生的学校课堂不同,校外培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条件做到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学生熟练掌握的知识,老师1分钟也不能耽搁,只讲那些学生不懂、没弄通的。不少培训机构,通过AI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样一来,校外培训就不是学校教育的机械重复,而成了有机补充;它不仅可以通过自身教学的优化,来缩短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甚至因为学生对知识更加巩固,从而减轻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负担。
校外培训和“双减政策”,是可以实现“协同减负”的。但协同减负,不能光靠老师、学校和培训机构,家长是更重要一环。
长期以来,学生负担重,最煎熬的是家长;但“双减政策”真来了,很多家长反倒犹豫了、担心了。
担心无非两个:
第一,孩子校外培训的时间短了,成绩下降怎么办?
第二,狠下心来,不让孩子补课了,别的孩子依然在偷着补课,怎么办?会不会有的孩子变相补课,形成新的教育不公?
这样的担心,很现实;但我想说的是,和培训机构一样,家长也要“认清形势”。
减负是大势所趋,“减少时间、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的授课模式也是大势所趋,不必对“减负导致成绩下降”有过多担忧。
协同减负,家长最关键。减负是为孩子好,这一点不用多说。哪个家长看到孩子写作业忙到十一二点不心疼?
家长要清楚,“学生负担”才是共同的敌人。双减,减的是“负担”,不是“质量”。
什么叫“负担”?如果跟驼峰一样,能贮存水分,供骆驼干渴的时候使用,那就不叫负担,因为它是有价值的。
称之为“负担”,因为它没有价值。比如,在学生的作业中,有多少是重复的、孩子已经完全掌握的内容?
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目前还没有做到精准化、个性化,多数情况下,50个学生共享一份作业。孩子成绩位于中上游,也要做很多“差生还没掌握”但自己已经熟练的内容。时间全浪费在这上面了。
学生既要整体减负,也要个性化减负;这就要求学校老师提升对每名学生的把握度,布置个性化的、少量的、精准的作业。
短跑名将苏炳添很长时间没有突破10秒,后来发现起跑有问题,于是专门改进起跑。这就叫“精准训练”。实现作业的精准化,也是大势所趋。
校外培训机构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精准化”的路子,一定走得更快。校内需要减负,校外也要减负,“精准化”就是减负利器。
家长必须更新的一个观念是:把时间等同于效率,把听课等同于质量。任何精准分析,都分析不过用心的家长。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才能指导孩子、做好家校沟通,协助学校布置“个性化作业”,实现“精准减负”。
双减政策,既不是校外培训的敌人,更不是家长的敌人,而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伞,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忠实伙伴。它的目标,既是减负,也是在减负基础上的提质。
摒弃“作业负担=学习质量”、“学习时长=考试成绩”等落后观念,形成家长、学校、老师、培训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协同减负”的合力,构建“减负最大同心圆”,学生负担才能真正减下来,下一代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少年读史记故事》等图书26册。
壹点号高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