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坑相似。寒假将至,很多家长已经开始着手为孩子们谋划着假期怎么过。其中,给孩子报辅导班无疑成为了最常见的选择。可是很多人对于那些报辅导班时最容易入的坑,却知之甚少。
坑一:只报学习辅导班。
在当前中国社会“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学习成绩或分数成为了考核学生,教师的唯一标准;对“考试状元”的过度宣传,总是津津乐道并羡慕着“别人家的孩子”,“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维,更是误导了教育的走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功利教育”……因此,在寒暑假期里,学习好的孩子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比别人领先的更多,差的学生家长则希望通过辅导班的补习能使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迎头赶上。
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都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爱好、梦想……我记得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样的一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价值;我也记得小学课本里有这样的一篇文章“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业上取得同样的成功,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天赋,兴趣,或梦想的不同,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孩子们走上成才之路。学业的成功是成功;靠自己的某一方面才能,或者一双勤劳的双手,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也是一种成功。
此外,在假期中对孩子们进行辅导,不仅仅在学习上,还可以是艺术、体育、读书、交流、责任感、独立思考、生活自理,等等方面的辅导。
读书会坑二:盲目地报许多的艺术辅导班。
曾经有一个邻居家漂亮的小女孩,我是看着她长大的。从小她的父母就利用寒暑假期同时给她报各种各样的艺术辅导班,如跳舞、唱歌、绘画、钢琴……结果却是”一瓶不满,半瓶咣当“,什么都会,却样样不精。她父母的错误就在于,事先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具有哪一方面的艺术天赋,而只是盲目地,在有限的时间段里,硬塞给孩子众多的培训内容,造成孩子根本不能专注于自己有天赋的方面发展。
所以,不妨多花些时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梦想,和天赋,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在孩子有兴趣、有天赋的方面进行重点的辅导和培养。而不是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优秀的才能(这是不太可能的);或者错误地认为:给孩子各种各样的培训反正对孩子又没有坏处(其实坏处更大)。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由于长期专注于写作,终于在年完成了《最后一个舒昂党人》,首次引起文坛注意,并最终成为一代文坛巨匠。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由于长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技能,从一个技校生,一个扭螺丝的小钳工,终于成长为我国航天特级技师。所以,专注于自己的强项或某种天赋,然后努力地坚持下去,才会有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专注坑三:极端地认为国外孩子的假期活动安排就是好,而国内的一无是处。
近年来,网上有很多关于介绍国外,尤其是欧美,孩子假期活动安排的文章。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都非常羡慕国外孩子假期活动的丰富多彩(露营,做义工,参观工厂,特色体育活动……),并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同时对国内孩子们的假期活动安排提出非常极端的抨击。
其实,我们既不需要夜郎自大,更不需要妄自菲薄。首先,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还是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只能说欧美发达国家有着一套成熟的适合本国文化,社会制度和国情的假期孩子活动安排,而我国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最终当然也一定会建设起一套适合我国文化,社会制度和国情的科学的孩子假期活动安排。其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我们在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既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必要的营养,也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科学观念或做法,并结合自身的国情,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孩子假期活动课程。例如,河南宝丰县文化馆已经连续多年都聘请优秀的专业教师,在假期为孩子们提供免费戏曲、舞蹈、音乐的公益辅导和培训课程。最后,对于仍然存在的关于假期孩子辅导班的种种不良现象,关键还在于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能充分认识并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地方的社区在寒假期间会组织孩子们一起学年俗,学包饺子,学剪纸,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坑四:家长只把孩子甩给辅导班了事,自己很少过问。
不论是学校,还是假期的辅导班都不可能做到一对一地,全方面地(学习,心理,性格,习惯……)对孩子进行辅导。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心培养更多的是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除了给孩子报必要的辅导班之外,更重要的是:抽空和孩子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与孩子多一点交流,多陪伴着他们的成长,以便及时地,正确地,引导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篇报道:四川某地级市的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名牌专业——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某著名大学的研究生……然而,光环的背后,却是他和父母的决裂。从12年前开始,他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他又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他找心理医生,甚至准备再回北大读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试想,如果从小他的父母能与他多一点交流,及时地发现并帮助疏导他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