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现在,不少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爱阅读,家里买了不少书,但孩子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一写作文就脑袋疼。于是,家长们四处找阅读提升班、写作训练营,希望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双减”后的第一个暑假,如何帮孩子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呢?我想从三个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
■海量阅读,博观而约取
所谓“海量”阅读就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让学生大量自主地阅读课外书籍。为什么要海量阅读呢?打个比方,一个人在长身体的时候必须要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如果只吃米饭,挑肥拣瘦,就会营养不良。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没有充足的吸纳,哪有洋洋洒洒的倾吐?
年颁布实施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每个阶段孩子的阅读量都有明确规定:6-12岁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其中还有优秀诗文和片段的背诵要求。近几年高考有人感慨:得语文者得天下。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考试的两大块,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抓起。12岁以前是阅读的黄金期,在语文课堂上习得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双剑合璧能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不爱阅读的孩子一般语文成绩不会很好,也许小学阶段暂时还看不出区别,但越往后差距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小学阶段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双减”政策后书面作业量进一步减少,也为阅读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
阅读没有捷径可走,家长朋友们要抢抓阅读黄金期,帮孩子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海量地吸纳。
■投其所好,循序而致精
家长在“读什么”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孩子的立场,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妨让他们“任性”一点。尤其是针对不太喜欢阅读的孩子,起先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可以是童话、寓言、绘本,还可以是配有音像的古诗、国学经典等,毕竟阅读的主体是孩子。投其所好,为的是吸引他们的眼球,待孩子能静下来阅读后再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引导他们挑选儿童小说、诗歌、科幻故事、动物小说、名人传记、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等。
不要求孩子一开始就读名家名篇,让孩子坐下来静心读整本书,逐渐点燃他们的阅读兴趣。书籍尽可能多样化,这好比是蜜蜂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有限。也不要把孩子一个人放在书房读,家长要与孩子进行阅读互动与交流。要知道,阅读兴趣比阅读方法更重要。
低年级的家长要“陪”着读,通过互读互讲、表演、提问等形式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中高年级家长可以“引”着读,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家长不妨跟着孩子一起读读朱自清其他经典之作,如《春》《背影》《荷塘月色》,感受散文的魅力,还可以跟孩子一起背诵其中的经典片段,仿写其中的某一段,甚至可以做点阅读小研究,来激发其恒久的阅读动力,向着精细化阅读迈进。
■亲子共读,厚积而薄发
读书需要一个静雅的氛围,安静的书房,归类整理的书籍,护眼台灯、书签、记号笔、摘抄本一应俱全,方便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圈点勾画,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家里有了这样一个适宜读书的地方,必将浸润和滋养孩子的心性。
假期到了,和孩子一起选择好阅读的书籍,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不要贪多求快,而要“读”有所获。可以做一做阅读积累与摘抄;定期检验阅读效果,家长设计几个问题考考孩子,孩子也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考考家长;开展家庭读书分享会、好书推荐、家庭朗读者等活动。这样不仅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也能让孩子感受阅读的快乐。
图书馆是专门读书的场所,家长们不妨帮孩子办一张借阅卡,陪着孩子一起阅读。这有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阅读审美的提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著万言文。除了读书以外还可以走出家门,游览名山大川,感受人文风情,放飞自我,陶冶情操,积累写作素材。等孩子长大了,把自己写的这些游记和美文编集成一本书,那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啊!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阅读是最好的“补习班”,与其在名目繁多的校外培训班中奔忙,不如从“新”出发,陪着孩子阅读。这也许不是昂贵的投资,但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