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学长从没上过补习班的哥大学霸,总结出

白癜风吃什么中药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62322.html

看了这么多学霸的故事,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思考: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到底要如何取舍?放养教育是不是一场拿孩子未来几十年做赌注的豪赌?

其实,每天“头悬梁锥刺股”的日夜苦学已然成为了过去时。真正的学霸都是主动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家长和老师的助力下,他们兴趣广泛、内心充盈、思想独立,他们拥有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以及胸怀天下的格局,学习成绩好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春藤更新的“超级学长”系列访谈,我们邀请了一些超级学霸来讲一讲自己在学习上的经验,以及父母对自己学业的影响。本期的受访者就是一个从未上过补习班,小学就开始参加各种社团,高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当代学霸,她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后简称“哥大”)教育学硕士郭鑫悦学姐。

“超级学长”郭鑫悦

我的家乡在陕西的一个四五线城市,从小一直是在公立学校读书。高考的时候我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劳动经济学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一是我高中读了很多马克思的书,二是我对构成社会底层核心的劳动关系充满了探索的兴趣。本科毕业后,我就直接去了哥大读书。从哥大毕业后,我曾任联合国(纽约总部)的筹款专员,曾多次参与大型教育投资研究项目和教育公益项目。

郭鑫悦学姐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演讲

年,我回国创办了领心教育HeartSpace,致力于做最人文的思维教育,培养独立思考的孩子,也希望与更多学校一起用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公平,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标准。

一、我的观察:学霸们身上的四个特质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学习成绩好就是学霸了,包括很多家长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个人认为,加上我对身边学霸们的观察,他们并非学习成绩好那么简单。首先他们的自主性非常强,想要完成什么样的事情,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其次他们的自律性非常好,表现在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然后他们的灵活变通性比较强,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该怎样处理事情,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现在的情况,同时为未来做好准备;最后就是开放性,他们的心态是比较开放的,不喜欢去评判别人。如果从这个概念来看,再结合我的个人经历,我觉得学霸的养成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都是紧密相关的。

二、家庭教育:让家成为孩子的安全窝

我之所以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学霸”,我觉得第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家庭教育。

1、我父母给我足够大的空间

我自己的家庭教育是比较宽松的,从小到大我父母培养我的模式都是项目式学习。小升初,中考和高考阶段,在别人都认为应该好好学习的时间,但我都在搞事情。我在小学的时候就成立了一些社团,包括文学社团、学生社团。到了四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就去学了flash制作、排版制作,我们自己出了很多学生期刊,我还得跟印刷厂打交道。当时我们的老师拿着我们的学生期刊去应聘,最后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学校当老师。我现在创业的这件事就是从高中开始做的,高一高二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些公益项目,去联通了农村的学校,和他们进行对话,给当地的小孩教学之类。

郭鑫悦学姐大学期间在乡村做公益

所以基本贯穿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我的社会实践是非常多的,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我的组织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等等。现在大部分的小孩,在关键的6~18岁的这段时间,学习是不太真实的,这种不太真实体现在他们跟社会之间的脱轨。但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是一直跟真实生活绑定在一起的,我去做各种尝试,非常了解当下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在尝试过程中,我还认识了解到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农村问题、社会养老问题、小学生们的情绪问题等等,然后我们会通过一个个项目去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我父母给了我足够大的空间,我才能花很多时间去做这些事情。

2、我父母为我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

我从来没有上过数学、语文之类的补习班,兴趣班都是我愿意学的,比如艺术装饰画、视频制作、羽毛球、二胡等等。所以我接触到的学习资源是跨学科的,不是一定要补习语言、数学、英语等等。从小都是我自己在做一些选择,基本上我想学啥,我父母就来帮助我,但也会跟我说清楚——这些是你要选择的,你要为它们负责,想要结束之前得想好。举个例子,我是理科很好的人,但文理分班的时候我想选择文科,我父母跟其他家长要求孩子选择优势方向不同,他们同意了我的决定。但是在我学习文科之后,我还是一直在考生物竞赛、化学竞赛,理科方面的学习也没有落下,所以我的数学一直很好。我父母为了提供了足够多的资源,并没有让我局限于发展某一块,就算未来想要转行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这些通用能力的训练和丰富的资源,给了我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去选择不同的方向。

3、家庭给了我非常好的阅读和写作环境

我父母发现我从小爱看书,他们就会买很多书,所以我阅读的阶段会比别人早。

郭鑫悦学姐看过的部分书

他们还会刻意引导我去读一些比较基础的书籍,有充满思辨性语言的书籍,比如孔庆东的杂文选刊,还有一些哲学类的书籍,比如《理想国》、《国富论》,这些都是我小学阶段就读过的。

我们家会开很多家庭辩论会,大家一块讨论各自看的书籍,以及今天你说啥,明天我做啥,然后谈论一些具体的议题。我父母也是支持我写作的,我很喜欢写诗、写小说,写完后我妈妈就会帮我投稿,也会帮我报名参加一些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大支持。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我觉得全世界最了解孩子,还是父母。在孩子觉得受伤或者不开心的时候,家长需要主动找到孩子,不给孩子产生很强的情绪怠慢,并且提供实质的帮助,这样父母就成为孩子的安全窝。比如我的父母,他们愿意把我当作朋友一样去对话,我跟爸爸妈妈都会互相写信,而且这些信件一直保留到了现在,这些都给了我非常不一样的感觉。

4、我父母有记录生活的习惯

我父母,尤其我爸爸,是非常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他会将一些经典的家庭片段拍摄下来,从小让我有影像记录的感觉。

家庭教育博物馆的展览中,爸爸和姥姥的故事

我爸爸还会把家里发生的很多故事给写下来,让我知道家庭传承的意义是什么,三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小我就觉得他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意思,也愿意去探究关系背后的文化概念。

三、学校教育:平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我觉得我能够在学业上较为成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我接受的学校教育能够平衡应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我上学后,学校管得比较严,我父母感觉到我跟其他小孩不太一样,然后他们在家校沟通上做得比较好,会主动跟老师沟通我的情况,然后反馈自己的意见。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作文打了分,我父母有点儿生气,然后我爸就去找了语文老师。他对老师说:“怎么能给写作打分,您应该去评价孩子的文章,然后根据这个文章跟孩子展开交流,因为作文写得好坏不仅仅是由一个分数决定的。”后来我的语文老师上写作课的时候都是开评论会,然后大家去展示自己的作文,等于因为我改变了整个班的教学方式。比较幸运的是,我上学期间接触的老师都比较重视教学,我父母也会提出个性化的需求并且积极和老师沟通,所以老师们对我都是非常好的,也让我在学校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现在我也创业带学生,对这一点非常有感触——教学方式和教育素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比如现在家长最头痛的一件事是,孩子没有生存的压力,我们对孩子说“你得好好学习”完全没有用,那么家长和老师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获得自驱的力量?其实我也就没啥生存压力,再差也能上一个很好的班,没有必要去实现人生价值。所以我觉得学习动力不在于你的物质基础有多么差,你有多么强的信念想要去改变命运,这不是激发现在孩子学习动力的一种好的方式。我体会到的学习内驱力更多是学习本身带来的,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而不是我要实现一个外在的东西而感受到的乐趣,这两种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比如我跟一批职业中学的孩子讲生命价值,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多家长可能会给孩子讲道理,但我会让孩子去看哈佛大学的公正课。面对这两条铁轨,你要怎么选择?你要如何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我也会给孩子看电影《泰坦尼克号》,船舱分为了一、二、三等舱,谁能决定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所以素材是很重要的,你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去跟孩子沟通,孩子就会给你什么样的反馈。因为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会对一些特殊东西感兴趣。跟小学生沟通更是这样了,我们刚跟一群10岁、11岁的孩子上完一门名叫“一座城一部史”的历史课。我们讲巴黎的时候,讲了法国大革命;讲罗马的时候,讲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讲了整个帝国的建设史。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更多是让他们觉得学习这个东西好有意思啊,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或者在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的同时发现这些跟自己是有一点关联的。还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一些底层的东西,比如我会跟学生探讨为什么“启蒙运动”要叫运动,“法国大革命”要叫革命,他们就觉得很有意思;我们还会谈论罗马的斗兽场,它分成几个层级,第一层的人是贵族,第二层是什么?孩子通过对这种不平等的初步意识就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所以问题的设置很重要,想跟孩子启发一个探索,我们要得考虑这个问题他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让他觉得对自己的认知有挑战难度。人虽然好懒,但人都是愿意接受挑战的,孩子也是一样,所以启发孩子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兴趣来看的。

四、自我教育: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后一部分重要原因就是自我教育。我觉得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对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幼儿园或小学就应该刻意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培养孩子“我想要什么,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意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我从小学就开始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加上父母的培养,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这样大的目标之后,后面的一切东西都比较顺畅了,比如我知道自己当下的任务就是学习,将学习搞好就可以了,所以我会主动去探索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在应试方面顺风顺水,很大的原因也是我掌握了一些方法,我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在学科学习上,高效学习法可以保证我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搞定考试这件事。

1、养成整理知识素材的习惯

一场考试需要整理很多知识素材,按神经科学的方式来拆分,这个知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外部的知识负担,就是那些学科的知识;还有一些内部的知识负担,就是认知上处理知识的速度。

这个是怎么建立的?

任何一个学科,我从小学开始就会对知识进行网格化整理,就是做思维导图,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高中。

郭鑫悦学姐做的知识图谱

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画一个大图,把书本放在旁边,在白纸上写这学期学到了哪些知识。如果有些知识没想起来,我就会在打开课本对一下,用红线标记出没有记牢的知识点,补充好之后,这就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图了。

2、养成整理考试题型的习惯

试题是检验知识的一种方式,因为考试的类型是固定的,出题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固定的,它不会超出一个大的范围。所以我们要培养对题型的熟悉度,训练题型的过程有点像训练机器学习一样,找到关键知识点,这个关键知识点就是考点。这个思路就是从出题人的角度去看待应考学生,可以减少很多时间的浪费。

郭鑫悦学姐做的题型整理

我大概会把题型分成abc类,比如a类题是a类的知识点,b类题考的是b类知识点,按照知识点整理的方式整理成不同的题型,每个题型都有自己的解答方式。前两点做好之后,我就会非常清晰地知道,考试只是通过一些题型特意考定某些知识,而这两部分我都有了。

3、训练头脑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方式

这就是第一点提到的“内部的知识负担”。不管学习什么,面对某些知识和某些考题的时候,大脑会有一些固定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方式,然后我会重复练习这种处理方式,再处理下一个相似环境的时候,我会非常快速地反应出来这事到底咋处理。总结起来就是这三点,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多学习、多了解、多尝试,然后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五、春藤快问快答

最喜欢的电影:《哈利·波特》

推荐给家长的书:《百岁人生》

成长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桑德·伯格

座右铭:万事都有一条诚恳之路

最想坚持的一件事情:创业

最想克服的一个习惯:比较乱

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爱工作、典型的处女座、有使命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