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内卷”这个词从网络上悄然流行起来。
内卷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的产物发展至某种状态后,无法再继续提升,这时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大家只能不断加码内部竞争。
最开始,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一种文化形态。提到哥特式建筑,大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世界上许多著名教堂的雄姿——高耸的尖塔、尖形拱门和精致的花窗玻璃。但随着建筑风格与框架结构的固定,留给后人的发挥空间,就只有不断精细的天花板纹理和玻璃上更复杂的图案。
而现如今,这种整体无法发展或增长,内部竞争却越发激烈的情况,在我们的工作中越来越常见。几乎所有可以被贩卖焦虑的地方,都有内卷的身影。
首先,是职场。
以前,体制内的工作都是由组织统筹分配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以前的人们很容易能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职场的竞争也逐渐激烈。为了能保住岗位,为了能够晋升,有些人会选择加班。这样一来,为防止被领导的批评,很多没有加班计划的同事也不得不加班。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加班虽然消耗了时间和精力,但却不能给加班者带来物质或能力上的收益。因为大家的工作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更何况,被迫加班本来就是让人恼火的事,再加班中实现工作方式的突破、创新就更不要想了。
还有,就是教育。
拿高考举例,每所高校的录取名额都是有限的。有孩子通过补课提升了学习成绩,为了能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考上大学,无数家长都给孩子报名补习班。
家长和孩子们投入了更多时间、金钱成本,所有人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升。但实际上,大学录取名额并没有变化,只是录取分数线提升了而已,能考上大学的人数依旧是那么多。
电视剧《小舍得》中,一向不提倡报名课外辅导班鸡娃的夏爸爸,与辅导机构老师有这样一段对话形象的诠释了教育内卷: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演出,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其他观众为了能看到演出,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大家就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了。更有甚者站上了椅子、搬来了梯子,付出高额的成本,却只能得到跟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体验。
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生存法则。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参与竞争,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绝非仅仅靠拼时间这种最低级的方式来寻求安稳。
高尔基曾说过:“保守是舒服的产物。”当下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被内卷的人真的舒服吗?不,一切只会越来越难。相比于在自己设定的“安全区”内残喘,不如反手一搏,唯有通过创新找到自身的差异化,才是破解“内卷”困局的钥匙。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