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关部门近年来不断推出减负政策,但是实施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越减越负”的说法。不过,这一问题在年终于得到了改善。
年7月,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究竟是哪双减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不仅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要减轻家庭的教育支出,即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双减”政策被不少人称为“史上最严的减负政策”,也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支持,毕竟比起学习成绩,孩子的健康更加重要。那么,“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了一学期,实施的效果究竟怎么样呢?简单说就是学生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但家长的反映却有些出人意料,因为不少家长更加焦虑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双减”政策的第一个要求是减轻学生校内的作业负担,不少地方教育部门便出台文件对各个年级的作业形式和作业量做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三年级及以上每天的书面作业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
政策实施后,学生的作业确实有所减少,负担也相应地减轻了。但是,好景不长,“双减”政策实施一学期后,经过期末考试的检验家长才发现,孩子的学习负担确实减轻了,但成绩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让不少家长担忧起了孩子的学习问题。
“双减”政策的第二个要求是全面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因此各地均出台了针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措施。主要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格规定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时间,并明确要求不得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学科类培训;另一方面就是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营转非”的转变;第三方面就是出台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指导价,而这个价格远低于之前的收费,甚至出现了5元一个课时的价格。
在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迎来了倒闭潮,甚至连新东方和学而思这样的龙头企业都不得不放弃了K12学科类培训。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倒闭及不能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学科类培训,无疑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看着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家长就开始焦虑了。以前孩子在学校没学好的时候还可以在补习班进行补差,但是现在这条路也被堵死了,因此一些家长又开始到处找补习班甚至不惜请一对一家教了。
其实,中小学生减负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除了减轻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外,更重要的是改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得到认可,让家长不再为中考分流而担忧。否则,减负政策虽好,却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