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上11个辅导班家长的爱不能让孩子累

这个暑假,山东烟台市8岁小学生涵涵十分忧愁,她要在国学、中国舞、钢琴、书法、作文、少儿口才、英语等共11门课程中奔波,直呼累趴下了。在山东济南、烟台、潍坊等多地,除了和涵涵一样上传统兴趣课,还有不少学生奔波在财商课、统感协调班等五花八门的“时髦”课程中“累趴下”……(见8月16日的中新网)

暑假上11个辅导班,虽然不是在补学科知识,不会给孩子“增负”,相反,能够拓宽孩子的素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好。问题是,这种辅导班把孩子的暑假“绑架”成了“第三学期”,让人纠结。

也许对部分家长来说,这是一种无奈。其一,放暑假了孩子无人看管,把孩子放在辅导班里要安全一些;其二,暑假期间别人的孩子都在培优,自己的孩子若不参加,等开学时,只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三,现在提倡开展素质教育,不要光盯着学科知识,还应该培养孩子的爱好与特长,这是高考招生的需要;其四,在这个多元化和网络社会里,按照“除杂草法则”,如果不用正道的教育占领孩子的时间与思想,难保障孩子不走偏道。基于这些考虑,家长们乐于送孩子参加兴趣培训班。

当然,家长的这些理由可以理解,让孩子在辅导班里培养兴趣与特长,确实有好处。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许可,都可以考虑。但前提是,必须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强迫孩子;否则,强迫孩子去培优,强扭的瓜不甜。因为强迫式的培优,只是从成年人的眼光看问题,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作决策。而在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看来,他们的暑假生活应该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去“忙趁东风放纸鸢”。毕竟,暑假是孩子的暑假,理应让孩子作主,把暑假还给孩子;否则,把本该属于孩子的东西予以“霸占”,把本不该属于孩子的东西进行“强塞”,对孩子而言,只会是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放暑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的身心能够得到较好的休息与调整,以便养精蓄锐,投入下学期的学习生活。如果强迫孩子去培优,让孩子“有暑无假”实则是剥夺了孩子的暑假生活,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自然会报怨纷纷。如有被培优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初中学生报怨说:“我真不想当人才,宁愿做条狗。”因为做条狗,有放风的时间。试想,当家长的“爱”变成了孩子“宁愿做狗”的报怨时,这种“爱”就不是爱,而是害,家长们理应反思。

前不久,在网络上有一首蹿红的歌曲《妈妈之歌》:“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让人感受到了家长们的一种期盼与焦虑,打乱了孩子的生活节奏与规则,违背了孩子的意愿。试想,“早上7点半出门,要到下午5点才回家。回家后还得接着练钢琴和乐高。”这样的暑假生活,孩子怎么高兴得起来?毕竟,一旦家长们“停不下来”,总会带着孩子这样“赶路”,结果只会让孩子喊“累!累!累!”这种把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或者是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的做法,却忘了教育是有规律和规则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家长的,教育孩子必须遵守教育规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切莫浮躁、急功近利;否则,往往会事与愿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