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记者王立芳)近日,全国多地中小学陆续开启寒假模式,“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首个寒假注定与以往不同,记者发现,对于培训班而言,学科类补习班已不见踪影,而素质类培训课程越来越火。
学科类补习寻路“无门”
往年寒假,正是各个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展拳脚之时,今年却尤为安静。按照“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
“正规的学科类补习渠道肯定是找不到了。”这是多位受访中小学学生家长的共识,而想要寒假给孩子报个学科类补习班,只能走“住家教师”“一对一家教”等“野路子”。
“我最近会接到一些寒假学科类线下补习的推销电话,对方介绍有一对一、小班教学等多种形式。当我提出寒假补课有违‘双减’规定的质疑时,对方又拿出‘别人孩子都在学,你的孩子不学就被落下了’这套说辞。”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赵先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虽然自己很想让五年级的孩子利用寒假时间补习一下“瘸腿”学科,但并不敢贸然选择这些机构,“一是利用寒假补习本身就违反规定,保不准哪天就被举报了;二是对这些机构的真实师资也不太信任。”
多位受访家长表示,面对首个“无学科类培训寒假”,他们多少感到一些焦虑。石家庄的三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对记者表示,很想让女儿利用寒假多学一些知识,但目前还未找到可靠的补习“门路”。
不过,家长们也试图通过多种方式缓解这种焦虑。工作繁忙无暇在家监督女儿学习的王女士把她送去了自家附近的寒假托管班,“托管班负责一日两餐,还有老师监督完成寒假作业以及做一些针对下学期课程的预习,总比在家玩一个寒假游戏强。”北京的郑女士打算为正上初一的女儿考察一下教委搭建的线上辅导平台,看能否对学习有所助益。
素质类培训一片繁荣
各种素质类培训教育欣欣向荣,迎来招生高潮,成为这个寒假校外培训市场的中坚力量。
“‘双减’后不允许学科类补习班在节假日开课,这对我们素质类培训是一大利好,孩子们的空闲时间增多了,明显感觉今年寒假招生比以往要轻松,基本上在正式放假前两周就招满了。”在河北保定经营着两家少儿美术培训班的许红(化名)对记者介绍,其门店所在的地方集中“驻扎”了多家素质类兴趣班,今年寒假的招生效果都很不错。
中国商报记者观察到,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的“退潮”,这个寒假素质类培训成为主场,体育、舞蹈、音乐、编程、口才、手工等各类培训项目花样百出,其中体育类培训的受欢迎程度尤为突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将近八成的受访家长在这个寒假都给孩子报了至少一项体育类培训。当被问及参加这些培训的目的时,除了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增强体能素质,以及培养社交协作能力之外,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提到的一个因素就是体育成绩在校内成绩中的比重在不断提升,希望孩子未来不至于在这一项考试中落后。而抱着应试目的的家长选择的体育项目也大都集中在耐力跑、游泳、篮球、足球、排球等学校体育测试可能会涉及的项目上。
家庭教育重要性凸显
郑女士认为,“双减”后的首个寒假,大多数家庭不能再以将孩子“塞”进补习班的方式度过,实际上这对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考验,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科学有效的计划,妥善安排假期学习与生活。
“这个寒假除了完成寒假作业,我和孩子共同制定了阅读计划、复习预习计划,以及参观博物馆等实践活动,尽量让寒假过得充实有意义。对于学习上的疑难问题,一方面靠家长辅导,另一方面就靠一些拍照搜题软件解决。”郑女士表示,在“双减”背景下,如果家长有能力和精力自行辅导孩子的功课,就能显示出相当的优势。
事实上,随着“双减”系列政策的执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放大。今年1月1日,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开始实施,其中就对“双减”要求进行了呼应,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个寒假是观察“双减”成效的重要窗口,要让学生摆脱以往“上培训班+玩游戏”的放假模式,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需要学校、家长和社区多方形成合力,通过组织或设置覆盖阅读、艺术、体育、劳动等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疏导学生的培训需求,并分散其对网络游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