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如何辨别变味的毒鸡汤

笔者的关于教育理念的文章被广泛盗版转载,引发各种评论,其中朋友转来一个“鸡汤泡饭”的文章,文章当中的一些观点,特别符合那些被洗脑的人群,可以让你懂得什么叫做“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并且将其在读博士的学历彰显出来以此证明。

这些文章里充斥着三碗“鸡汤”,其一是快乐教育,以不学为快乐,事实上通过刻苦努力取得成功才是最快乐的;其二是释放天性,但天性是需要教育引导和培养的;其三是学历无用,在千百万的学渣中找出几个幸运儿来与高学历的学历的倒霉蛋比较,搞田忌赛马,不讲概率就是耍流氓。下面就其有特点的言论,给大家讲一讲心灵“鸡汤”应当怎样品尝。

上图是六岁女儿最新的画作,她画画很有天分,但她哥哥就学不下去了,本来她去是打酱油的,结果超乎我们想象。

言论1:这是在培养智能机器人吧?将来会批量生产一堆会考试的机器人,但心理素质和人肉健康素质却比机器人弱一个宇宙等级的弱人类吗?创造力想象力决策力恰恰是被这么干掉的,结果就是:比不过有愉悦能力的普通人类,也比不过没有心理波动不用睡觉喝咖啡的机器人。”

AlphaGo(阿尔法围棋人工智能程序)下棋赢了人类,是不是人类就不要职业棋手了?当年“深蓝”机器人赢了国际象棋冠军,国际象棋一样很普及。我们有了计算器,似乎不用心算、笔算了,但事实上是如果你想要有足够的创造力,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逻辑能力,这些内容都综合到人脑当中,再由逻辑分析串联起来思考出深入的结果。而且对中国社会的崛起,工程能力是关键,这背后就是所谓的会解题不出错的“应试”能力,现在各种工程施工多数都无法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更进一步的是,人工智能研发所依靠的是工程能力。

通过下面笔者身边的例子,大家可能会有更深刻地了解。玩4张扑克凑24点,为了成为高手,笔者这位同学把所有的24点的可能性组合全部背了下来;还有一个校友,他追女友的方式可谓独到,他让女孩到街上买新京报或北青报让他看10分钟后,可以考其报纸当中任何内容,包括广告中出现的任何数据。还有一位同学与老虎机较量,被赌场贴出照片禁止进入。

这样的言论的逻辑就是机器能够做的,孩子就不用训练,这让人想起古代就流传下来的笑话,傻秀才让人盖楼,他只要第三层,不让工匠从一层二层盖起是一个道理。中国哲学影响下的各种思潮言论逻辑经不起推敲,却有文学粉饰之美感,成为了社会的“鸡汤”。

看看上图,孩子学了奥数,如何有了内心的小宇宙,连记忆单词,也是找规律的,这思维不是机器所能及。

言论2:请不以为文章中的孩子是自己乐意上大量补习班的,他们就是快乐的。儿童的快乐跟成年人自由意志中的快乐体验是不同的,儿童的快乐源自天性和童真,文中这位父亲的两个孩子的表现不是儿童的快乐,而是被过早开发出来的成年社会的残酷竞争意识、从众心理,那是一种提前老化了的非常态。

快乐有高级低级的,如果是天性,穷奢极欲是天性,好吃好玩也是天性,人性是恶是善?性恶就不说了,就算是性善,也是“苟不教性乃迁”,为何我们会记住孔融让梨?这算是提前老化的非常态吗?而对补习班,众多的孩子是不愿意上的,这不是从众心理而是特立独行,基本的事实前提都没有了,却展开一大堆的分析,讲很多人爱听的内容,不是逻辑让人信服而是立场让人信服。因为众人多是不爱学的,到底是谁在从众?

“鸡汤”文字都有潜在的从众基础的。孩子的性情在幼年时培养非常重要,我的孩子能够爱学习、爱读书这是要培养的,读书读出乐趣了就与为了某种目的死读书的书呆子有了本质的不同。中国传统的教育思维,就是要在7岁之前通过学习的压力期,然后快乐地学习。

言论3:成功究竟是拼上清华北大就“人上人、天之骄子”,还是成功地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寻找人生的幸福与意义同时又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的良善公民呢?

对这个论述,您知道有能力寻找人生幸福和意义是多么高的门槛吗?让没有财务自由为生计奔忙的人怎么想?若再有社会责任感,还要完全善良,这需要多强大的实力?

上顶级名校是普通人积累实力最重要的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啥好路子吗?让孩子能够上名校,未来成为有能力寻找人生的幸福与意义,同时又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的良善公民的机会大大增加,也是个人成功的基础。学历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却是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它极大的、成数量级的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言论4:很多现在的应试教育“既得利益者”,即一部分高知父母们,只想着自己是通过高考“鲤鱼跳龙门”的,大概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童年是怎么过的了。

现在的扩招使得多数人能够考上大学,导致学历贬值,必须靠拼爹的社会现实本身就很有问题。其实世家子弟能够立家传家,需要严格学习训练。以前是先生打手板,我们都是小时候极为刻苦的学出来的。小学的时候就是妈妈监督早上7点前起床晚上11点睡觉,小学毕业时语文能力就可以拿到高考试卷的高分,这给中学留下充足的时间丰富自己,高考很轻松,成绩比北大、清华录取线多几十分。我们没有忘记,而是把经验用到了下一代身上,这叫做传承。

现在博士生的人数,相当于我们当年一本的招生人数,博士生也叫高知,却缩水不少。一些能够快乐不学而出头的家长,是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全社会被蛊惑和没有高考等途径从而留下的空间。当时谁苦学了,现在谁就成功,如今已经脱离了当年的历史环境这种情况不会再有了。

孩子在记忆和思维训练阶段的苦读,到高中阶段思考能力提升,反而有时间和空间了。我儿子的学习进程是今年考剑桥的KET(英语入门考试),明年PET(初级英语考试),后年FCE(第一英语证书考试),考完后高中到大学英语不用读了,这能省下多少时间思考、发展创造力?

中国儒家传统,孩子从5岁开读死记硬背,到背完四书五经才开讲,再到十多岁才开笔写文章,就是为了在幼年打开记忆力和计算力。我祖辈都读过私塾,都会多门外语,最后成为院士、大科学家。如今中国难出大师,恰恰是被这些“鸡汤”忽悠了教育思维。

言论5:没有深入了解国外的大学生之所以拼命,是源自他们的内在动力,而美国式的儿童教育,却是以多运动多玩耍而不是应试技能培养为主的,这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而有意识地区分出来的阶段性培养任务策略;[1]

笔者大学上的是名校,同学们学习更拼命刻苦,后来有些同学出了国,觉得外国大学真轻松。现在扩招后,大学生不再那么拼命学习了,反过来说外国的大学生刻苦了。在国外,著名的私立中学的孩子们都特别辛苦,不亚于高考备战,才有“爬藤”一说。而多运动的背景,是对外扩张民族的特点,贵族是要从军的,中国传统历来鄙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重文轻武。而外国搞体育,对平民提倡运动,恰恰是没有“爬藤”能力,还能走体育明星的道路。就如我国一些普通人孩子,也有不少人希望苦练体育或者舞蹈等通过文艺、体育特招走上明星之路。

学习就其本质而言,对于绝大多数初学者就是艰苦的,也正因此,才能通过学习成就人。中国与美国之间还有差距,表现在中国的孩子必须学习文化和外语比外国孩子学习的内容多,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刻苦是无法赶上国外的。等到我们的孩子不学英语,而外国孩子必须学习汉语时,他们的童年要比我们快乐的多。这也是民族要崛起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言论6:人类如果没有闲暇,创造力想象力是会锐减的,儿童更是,无论这些兴趣班是多么素质教育。无论艺术体育兴趣班还是文化课补习班,只要限定内容,儿童就进入“智能机器人”生产线了,批量生产的是高技能低决策力低想象力低自主性的空心人。

首先是说这个话的前提就有问题,就算不知道头脑风暴激励法等做法,也应当知道急中生智的成语吧?在压力下会使创造力会爆发,而所谓的闲暇,也是相对的。

在压力下还有一个心理学的拍球效应(Bounceballeffect),也就是说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较轻,潜能发挥程度就较小。能够把学习变成快乐,找到书中颜如玉的人,才有创造的可能,这些评论人本身把学习当作一种痛苦,就不是一个创造者而是碌碌无为者。所以我们需要的就是如学习小提琴的厌倦期一样,要尽快的让孩子通过,体会到学习知识和逻辑思考的快乐,这个时候他们有闲暇和思考,才是创造。如果你学琴,不经历、初的枯燥是体会不到音乐之美感,更谈不上音乐的创作!这里更换了命题成立的环境,真理就变成“鸡汤”。

笔者看来中国教育的问题在于缺乏顶级大师办教育、管教育。我爱人也是在北大读过研究生班的,作为孩子的陪读已经跟不上儿子的课程。孩子这个时候是思维最敏捷的,一定要把它打开。当年我在这个年龄时,对各种题目反应超过做物理教授的父母的。而现在教师整体素质比以前有所降低。

如上图,孩子的语文课是这样做游戏的,上课与玩耍是结合在一起的,高级课外班非屌丝所想象,这是儿子与名师小牛老师。

言论7:如果,他相信儿童时期需要自由玩耍的空间才能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如果,他相信穷什么也不能让孩子在时间上陷入贫困,那样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如果,他相信拼娃在于拼强健的体魄、高贵的人格、纯真的性格;如果,他相信花大钱提高语数英短期排名不如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家长还会相信给孩子做的一切是为孩子铺路吗?

孩子完全没有目的的玩耍在学龄前足够了,好的课外班玩中有学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奥数课可以玩七巧板、魔方、各种积木等,好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说上述这番话的人显然是高考工厂出身,对孩子的课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根本了解,凭着想象来评价孩子的教育成长。哪一个音乐大师是靠玩耍出来的?当初都有苦学厌学的阶段,练琴是极为枯燥的,为何对逻辑思考的训练,就不行了呢?这里有人是双重标准的。等你有了专业音乐基础了,创作新曲的时候,确实是需要闲暇的。我们的经历是在5-7岁让孩子通过厌倦期,有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就是在文字、外语和逻辑能力上具备基础,然后就可以轻松闲暇了,我的成长也是小学极为苦学,而高中可以快乐的思考各种问题。

如上图,你能够想象孩子的奥数课是这样的,让孩子动改锥拆卸玩具,学习玩具构造和空间的想象能力,与大家想的奥数有所不同,不是填鸭式的低成本教学。

言论8:所谓测评机构都是些什么地方啊,这位父亲竟然忍心让自己才五岁的女儿接受绞肉机般残忍的审视检阅,而无法由最了解最爱孩子的父亲母亲来为孩子作判断。

说这个话的人,肯定没有参与过孩子的各种测评,在测评当中,是各种小玩具让孩子玩耍表现的,测评人员在旁边观察,这如何成为绞肉机般的审视检阅?推崇的西方教育的,也是要主张对孩子的测评,进行因材施教,对天才儿童,有特别的保护和教育机制,真正推动社会创造力的,是这些有天分的孩子。

言论9:测评机构不会告诉你,你的孩子很正常,数学能力有先天智力因素,还有年龄的阶段特质,拔苗助长只会害了孩子;测评机构不会告诉你,同时报N个奥数补习班,让孩子进入人工智能机器人般机械的运算训练,只会把活生生的人训练成为一台能够快速运算的机器;测评机构更加不会告诉你,儿童需要通过玩自己发明的游戏来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孩子和小伙伴之间,如果不会发明游戏了,基本上就是失去想象力的表现,这是兴趣班所提供不了的,兴趣班都是给定任务,规定路线的。

这里终于也承认奥数是需要天赋的了,如果孩子没有天赋,你逼他也无用,在培训班只能是变成机械,但对有学习奥数能力的孩子是完全不同,没有见过是难以想象的。奥数被妖魔化,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人,尤其是教育口管政策的一些人,自己当年根本学不好奥数,按照一个重要的心理定律,他们对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就要说不重要,这就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要说葡萄酸。奥数不是英语、语文等学科,你花足够的精力就能够学好的,能够培养的快速运算的机器,考奥数也得不到高分,这才是为何三令五申的禁止,各个学校选拔学生还要偷摸地把变了型的奥数作为最重要的条件。这些说奥数无用的人,怎么不说背唐诗没有用?有几个人长大依靠会背唐诗可以就业和创造?但背好唐诗带来的文学素养对人生非常关键。同样的,奥数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对人生太重要了。而好的培训机构,也找好的奥数苗子,根本不是你有钱就能够进入其超常班的,里面一样是严格的考试,测评的时候,他们也不会为了拉生意故意迎合你说话。

上图是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二年级奥数,这不是笔记,是他学完一学期后复习时自己连画带总结的学习心得,自己总结当中还不忘幽默一下,这与一些妖魔化奥数人士口中的死记硬背人工智能等等,是何等的差距。

言论10:高考、进大学只是一个门槛,那些职场上的杰出表现者,却是远远高于这个门槛的——这种“高于”恰恰是通过寻找到应试不过载的合理比例从而腾出空间发展人生的其他能力而获得的。如果应试产业把这种空间堵死了,如果虎爸虎妈们错误地以为考上大学就是万事大吉,他们就必然会忽略高考以外的很多素质的培育。

大学只不过是门槛,这句话不错,但门槛都跨不进其他都免谈。大学更是一种门第,不同品牌的大学,门第的高低是不同的,想要跨越门第是非常困难的,就算你大学肄业,也要是比尔盖茨那样,到哈佛这样的学校主动当肄业生才有价值,普通学校的肄业是一地鸡毛!这里让人又想起当年流转的状元与落第秀才的两张名单了,学历无用论的毒草到处都是,在百万分之一的成功者里面,成功有特别的机遇如同彩票,人口基数大的低学历者看似很多,但在万分之的成功者里面,实力是主要因素,学习都搞不好的人,机会太少!不要说中国大变革时期的特殊性,因为那个时候很多天才是没有学习机会的,现在机会相对均等了,再没有以往的现象了。

言论11:这位海淀爸爸是当前社会中的“夹心层”,即,他既不是富得可以轻轻松松上国际学校,对高考用脚投票的那一类群体,也不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打工父母们那样的底层,对底层来说,也不存在这样的两难选择,他们连基本的教育往往也无法负担,无暇考虑什么课外兴趣班补习班。夹心层现象值得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