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家长,在现阶段,不是太能理解“双减”到底减的是什么?
减少了校外辅导机构的生存空间,减少了孩子光明正大的补课时间?
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减少孩子的课业压力,以及老师的教学负担。
一、在“双减”之前,家长为什么要给孩子报补习班?是因为学校老师的水平不行吗?
其实并不是,这些言论应该是一些教培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慢慢搞起来的家长和老师的对立。但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问问身边各年级的家长,就可以知道,孩子十二年的学上下来,碰到的老师,不能说完全没有师德败坏的,但这种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老师都是非常认真、负责,而且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
以下是某些家长的发言:
1)我家孩子刚入初中时,参加完第一次期中考试后,数学成绩不怎么好,老师会抽出午休时间,将特别差的孩子集中补习,据了解,这位老师一直在这样身体力行地去提升班里孩子的成绩。
2)在学校里,或学校外,无论孩子什么时候问问题,老师都会第一时间进行耐心而细致的解答,甚至会比在课堂上讲地更细致一些。
二、为什么家长要给孩子补课?
为什么家长给孩子疯狂补课?个人看法有以下几方面:
1.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分配制度才是那只无形的手
略微体面点的工作,就要本以上学历;略微社会保障齐全点的工作,就要本可以上学历。工厂工人一个月赚三四千,快递员一个月赚五六千,没有社保和其他福利关怀,还要,45岁就失业。
公务员虽然现在也不轻松,好歹不担心35岁被裁员,有完善的社保和福利体系,薪水也比快递员和工人好。遭受过社会毒打的家长,没几个愿意让自己孩子去当工人,中考分流,导致中考竞争白热化,这是家长补课的根本原因。
2.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优质资源有限
教育资源不均衡,北京家长感受可能会很强烈。
硬件方面,有的学校,有游泳馆、健身房,篮球场若干,有的学校,篮球场足球场共用场地,有的学校,甚至连标准跑道都没。
软件方面差异更是天上地下。优质资源有限,优质学校招生掐尖、带头超前学习,大家都卷起来。
3.学科内容及编排与考试之间有断层(仅在自己认知范围内谈,非专业人士,可能不准确)
经常听人说:小学初中高中知识点就那么点,上课好好听就可以了,还要补课,哪得是什么智商啊?
实际上,略略了解下当下的教材和考试,就会闭嘴。以补课较多的语文和数学为例来说:
1)减负下的语文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通用的语文教材是部编本,说是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这套教材,做作为家长,最直观的感受:语文教材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周围孩子语文学科厌学情绪较浓。
(1)增加了好多古诗文(小学阶段,原69篇增到篇;初中阶段,原60篇增至篇;高中阶段,原14篇增至72篇)。
(2)原来初三的内容编排到初二编排,原来初二的内容编排到初一(和70后读初高中时候的内容比)。
(3)内容编排上也和历史学科没关系。疫情期上网课,听了几次语文课,课文背景介绍,老师得先讲一点历史内容。
(4)提倡阅读,指定书目。小学必读书目里不少编辑们的私货(个人观点)。初中指定阅读书籍中,像《水浒》《创业史》这样书籍,是否适合给青少年读,有待考证。
(5)初高中普遍没有时间练习写作。
(6)考试难度也越来越大:除了综合运用外,阅读部分内容涉及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题目也由过去的单篇文章变成了非连续性多文本阅读;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赏析能力及阅读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怎么办?补课,现在补阅读理解和作文的孩子不要太多!
2)数学
和70后上学年代比,现在数学也出现了很多高年级知识点压到低年级的情况。可能我水平有限,对课本知识点编排次序很不理解,以初中数学为例:初一学平行,初二学三角形全等,初三学三角形相似;初二学勾股定律,初三学直角三角形;初二学正比例函数,初三马上学一元二次函数,接着又是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完全被打散打碎。
考试和课本内容难度脱离严重,定义新运算、数形结合运用等,在课本上基本是一带而过,例题超级简单,却是考试的必考点和难点。
实际教学不让分班,基本老师很难顾及到头部孩子和尾部孩子。怎么办?补课!
总体上,课程内容在增加,考试要求在提高,政策上叫减负,搞素质教育,各科课时都紧张,没法详细讲述!
三、很多家长对“双减”的初步感受:无奈、很慌
8月31日,和孩子小学同学妈妈(不同区不同学校)分享了课表,海淀区某普通学校初三,分层教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上课一周,今年开学前上课一周,9年级数学已经学了大半。
而我们远郊区县学校,教学进度基本按部就班吧,没有超前学校也没有多课时去补课!
不让分实验班,都是平行班,生源差异太大,课堂纪律不太好,总有插科打诨的孩子扰乱老师讲课,影响认真听课的孩子学习。换位思考,这样的课堂,老师最多只能顾中等水平孩子,头部孩子肯定吃不饱,尾部孩子估计听不懂!
课程表明显体现了素质教育,增加了地方历史和实践活动。远郊区县学校教师配置一直不是很足,教研水平也受人员、经费和资源所限,没有深厚的师资资源情况下,搞这种素质课程,估计学生也学不扎实。
学校原来7:20~7:50的早读,统一参加。现在变成了早上托管,自愿参加。需要托管服务的孩子,7:30前到校,7:30~7:50早读,有老师盯。不需要托管服务的孩子,7:50前到校。7:30~7:50之间,估计稀稀拉拉,不断有人到校。早读氛围也没了,也只能靠孩子自觉了。
下午从16:00开始,提供课后服务。16:00~16:45是自习时间,老师答疑,这是从上学期就有的环节。17:00~17:30全年级跑步,是体育活动时间,17:30~18:00社团,可以选择做作业。增加了体育活动,这是不错的,但场地有限,设施有限,只有简单的跑步,对比中考要求的引体向上、投掷铅球、足篮球等要求,这种单一的运动,不足以应对中考,不少家长私下里已经讨论报中考体育班了!
原来16:45就放学了,现在拖到18:00放学!
增加了晚自习,18:30~20:00,自愿参加。班上有一半的孩子都没报晚自习,里面不乏学习成绩稍好的孩子。就我个人而言,担心晚自习成了茶话会,反而作业效率不高。虽然晚自习肯定有老师值班,但是老师也是人,不能时刻在教室看着,且有的孩子老师也未必能管的住。
虽然个人一直坚持认为教育有些问题10年前就该改了,比如超级中学和民办学校的掐尖、超纲超前教育等等。但作为毕业班家长,面对这种双减少,并没有感到高兴,中考、高考选拔方式没改变,双减政策落地执行力度不一样,现在各区和区内教育资源极不不均衡,远郊区县高中本来就少,优质高中更是稀缺资源。貌似中考完全指望学校,想进优质高中,有困难!补课吧,课外补课机构被一刀切打击,很难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好老师!
心慌、无奈!也许,这次双减,教育弱区、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就是那个代价吧!
四、家长眼中的老师——超辛苦
身边很多妈妈都很羡慕教师这个职业,认为教师是对女性很友好的职业。
这两年,我观察我孩子班主任的日常,真心觉得老师很辛苦,从早上六点多到晚上十点多,有时候十一点多还在群里发通知,做统计,说班级出现的一些问题等等。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担任几个班的教学任务,备课、判作业,监考等。
另外,学生们的各种集体活动,班主任都要参与组织筹划协调指挥,比如运动会、科技节、合唱、社会实践。
这次双减,又增加了晚自习,估计班主任的在校工作时间会再次拉长。
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了,尤其面对的是一群青春期孩子,如此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班主任们的身心健康很难保证!
我个人观点:给老师要减负,否则绝对是双输的结局!社会问题,不要指望用教育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