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华网
引言: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来自生存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许多人在回忆成长经历时,会发现一些大致共同的槽点,比如会不自觉地想起曾经被“别人家的孩子”支配的恐惧,以及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疯狂流连于各大补习班的年少时光等等,而中国万千家庭这种越发广泛而普遍的常态就是教育至上理念之于现代社会的一个鲜活缩影。
随着整体国民观念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个人、家庭及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及投入也在不断扩大,这令国内教育服务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年,内地教育企业掀起了一股赴港上市的热潮,仅年内便有睿见教育(-HK)、宇华教育(-HK)、民生教育(-HK)、新高教集团(-HK)及中教控股(-HK)等五家教育服务行业公司相继登录港股主板上市,这也成为年港市极具 如上图所见,以招股价2.78元上市的新高教,首挂当日仅以招股价2.78元报收,其后数月里公司股价也并无多少起色,甚至有小幅向下。因此,成为恒指新贵对其股价的支撑作用可谓是立竿见影的,年9月,新高教股价以一飞冲天的架势相继突破3元及4元水平,并直上5元价位;进入年,新高教市场表现依然坚挺,到今年6月再创新高,收市价最高曾达8.39元(年6月12日收市价),在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新高教的股价竟是翻了逾两倍!涨势相当惊艳
积极扩张,新高教成行业领先的民办高等教育企业
当然抛开投机的成分,新高教股份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背后更多的应该还是其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实力,也就是说,若没有足够的硬件条件支撑,新高教仅凭“幸运”是走不了这么远的。
年,新高教首家学校软件学院成立,年这家软件学院转型为高等教育机构云南学校,自此新高教正式开始经营其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区别于同行侧重于学前或K-12教育业务,新高教作为民办高等教育服务企业,主要提供各个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积淀与发展,新高教在上市前已取得了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毕业生就业率,其于年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1%,在上市同业公司中居于领先地位。
其实在年底,公司仍仅有2所自建的学校,即云南学校及贵州学校,而近几年新高教则逐渐加快了其扩张的步伐。年到年间,新高教通过学校收购及自建学校,新进入湖北、黑龙江、甘肃及新疆等省份,开始布局更广阔的区域市场:
随着公司不断加快投资扩张的步伐,新高教的总体在校学生人数实现同步增加。截至年6月30日止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新高教旗下总在校学生人数于-学年达到8.45万人,较上一学年的4.65万人大幅增加了81.9%。
规模效应凸显,业绩水涨船高
以不断扩大的业务规模为基础,近些年新高教的综合业绩表现也相应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于新高教绝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于其学生缴纳的学费及住宿费,因此其在校学生人数的规模水平也就决定着公司整体业绩的基本水平
由于公司新收购学校业绩陆续并表,在校学生人数的稳定增加促使新高教整体收入水平实现稳定增加。另一方面,新高教目前经营状况在维持现有学费水准的基础上还有提价的空间,随着其品牌声誉的提升,未来有机会继续提高学费及增加学生人数。与此同时,公司也在优化及增加其他收益来源,比如就专业资格考试及标准测试提供的准备课程及培训课程获取考试准备培训费用等。
此外,在新建及收购新学校之余,新高教也开始对原有学校进行扩容,扩容现有学校的好处是,公司可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更少的成本拓宽盈利空间获取更多回报。由于收入增长的幅度高于成本增加的幅度,年新高教的毛利率得到明显提升,净利润甚至暴涨逾1倍,全年业绩表现相当出彩:
应该说,新高教在上市以来至今年上半年,无论是其自身业务布局及规模扩张的思路,还是业绩层面表现出的稳健增长趋势,都与其于资本市场的表现相得益彰。但进入年下半年,公司这种整体乐观的态势就渐渐“变节”。
强监管连翻出手,新高教股价从一路暴涨走到一朝“闪崩”
从前面的股价走势图已经可以看到,自今年下半年,更准确地说是在今年8月份之后,新高教的股价从如日中天的势头转而跳崖突现闪崩,此前的春风得意一朝散尽。而这个堪称新高教在资本市场所遭遇的最关键的转折点,便是出自教育监管层面响起的一道惊雷之后。
年8月10日,中国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开始对教育行业民办学校变相营利手法加强监管。在这次民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第12条要求“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加盟连锁、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新规对近年频繁通过收购兼并扩张业务规模的新高教可能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彼时趋严监管新规的出台当真是在业内“惊起一滩鸥鹭”,年8月13日,港市教育股在“黑色星期一”集体上演大跳水。有意思的是,新高教曾在8月13日早间紧急发布澄清公告,表示民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最终版本及实施仍存在不确定性,且其生效后也并不会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但在强势监管袭来的市场忧虑氛围之下,新高教的解释显得颇为无力,当天公司股价暴跌32.5%,收市价从此前7、8元水平俯冲下挫至4.7元,受创严重。
似以此为一个全新的起点,新高教的股价在之后走出绵延跌势。今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对教育行业学前教育领域再出监管重锤,这一次包括新高教在内的一众港市教育股再现大动乱,虽然新规针对学前教育领域,但新高教于11月16日当天仍受行业氛围波及低开8.7%,盘中跌幅最大曾达15.07%,好在尾盘跌幅收窄至4.46%,较8月那次伤势轻缓不少。
告别政策利好,新高教还剩什么?
其实如今回顾新高教这一年多来的境遇会发现,政策层面对新高教或者整个教育行业市场发展的影响超乎了你我的想象。
追溯去年新高教股价疯涨的那段时期,除了其自身经营表现亮眼及资本买账以外,其实来自政策红利的支撑也不应忽视:年9月1日,新修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彼时新规强调了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同时民办教育举办者的合法权益更加明确,监管层面对民办教育的鼓励扶持力度渐显。而随着近半年两度加强监管新规的出台,新高教们开始告别政策红利,转而迎接挑战了。
那么,现下走出了政策红利这个行业温床之后的新高教还剩什么呢?其实说起来,以新高教过往几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其在自身经营层面做得还算可以了,如果说政策扶持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额外犒赏的话,如今红利退潮也不过是回归企业自我奋斗的常态,在适应全新的政策环境之余,将更多的心力放在自身业务发展之上又有何难?不过是踏实努力就完事儿了。
结语:正所谓今时不同往日,从行业监管趋严的形势来看,世界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变天”,在政策调整的同时,广大民办教育企业们该如何自处?这是包括新高教在内的所有教育板块成员们必须直面的问题,但说到底,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或许在挤压了某些隐藏“泡沫”之后,国内教育服务行业终于可以回归更本质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