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不完全北京家长图鉴

撰文

奇犽

编辑

陈某凡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01

父母不易做。

这是我第一眼见到倪虹时的想法。

时值年初,她刚生完二胎没多久,大儿子小衫在海淀一所小学读五年级。我和倪虹约定在海淀一家隐匿的辅导机构外见面,后来我才得知,小衫一周要来这三次,补习数语外。

一人备考,全家让路。为全力支持小衫参加小升初考试,倪虹从公司转战家里,“大部分事情交给老公处理,我全心全意陪小衫度过这段重要时期,”她说,“眼下没有比儿子成功上岸更重要的事情了。”

“上岸”算是家长们之间的行话。早些时候,小衫考入了有“龙校”之称的水木龙华培训学校。“龙校”成立于年,在家长心目中,“龙校”等于清华附中的“坑班”。尽管清华附中对此曾加以否认,但家长们都相信,孩子如果“入坑”,将来就有极大可能进入清华附中。“龙校”五至六周会进行一次考试,几次考试的积分加总起来,如果成绩足够优秀,就有可能被清华附中点中,也就是家长们口中的“上岸”。

为什么要来“龙校”补习?按倪虹的说法,每个家长心里都有一条线,想要读前十的大学,就一定要考入特定的几所高中,而要考入这些高中,就势必要进入最顶级的初中。在海淀——这个最初以教育闻名的行政区,家长们的目标很明确:“海淀六小强”。

“海淀六小强”,顾名思义就是海淀区的六所中学,包括北大附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中学和十一学校。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家长们心中的第一批次学校。

小衫成绩不错,在学校也是名列前茅,但是放在“海淀六小强”面前可能有些不够看了。倪虹清楚地知道,在“海淀六小强”面前,学校的成绩根本无法作为考核标准。“它们点招的英语和语文难度几乎达到中考水平,学校的知识怎么够?”倪虹叹气道。

为了备战“龙校”入学考试,倪虹曾给小衫请了一周的假,进行全天候补课。据她说,这个现象其实在班里很常见,“哪个孩子一周多没来上学,八成就是去参加集训了。”之后,小衫顺利考入“龙校”,倪虹很开心,但也不敢掉以轻心。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年这一年,与以往皆有所不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年,“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各地教育部门联合工商等多部门彻查补习班。小衫在“龙校”学习不足一周,补习班便宣布暂停小学培训。看着手机里的退费通知短信,倪虹却不愿立即行动。

“再等等。”

随后,倪虹为小衫找到了另外一家对标名校的补习机构。比起“龙校”,这家更为隐匿和低调。

我和倪虹就是在这家学校附近见的面。她开着一辆不算旧的车,跟我说这是“退居二线”后为了接送小衫买的。“新能源,小车,好开。”倪虹已经有近十年没开过车了。她包里有一本《虎妈战歌》,我略有耳闻,这是讲述美国一位华裔母亲教育方法的书。事实上,倪虹家里、车里都有不少教育方法书籍。尽管她毕业于一所知名师范院校,和丈夫创业前又做过几年老师,但她还是希望能够吸取更多的经验和理论,以帮助小衫实现“成材”的目标。

倪虹认为自己是个“不称职的虎妈”。长久以来,她和丈夫一直忙于事业,对小衫都是“放养”状态,直到四年级才开始手忙脚乱。

每周二放学后,小衫要来补习班上一节数学课。课前,学生们还需要进行半小时的测验。倪虹有时候旁听,旁听时还会认真做笔记,以便回家继续辅导。三个小时的课程有些长,倪虹有时候还要见缝插针地处理一些工作事务。她告诉我,有的家长录音录像设备齐全,听起来全神贯注,比孩子还用心。

结束了一天的补习战役,母子二人到家时已经接近十点了,这时候,还有学校的作业留待小衫去完成,写完了才能真正休息。“幸好学校减负,作业不多。”除了学科补习,小衫每周日还要去学习编程,这是小衫兴趣所在,倪虹也愿意全力支持。

倪虹给小衫定的目标很明确:“清北”。其实送孩子出国的费用家里完全能够承担,但是在倪虹看来,小衫即便出国读书,将来还是要回国的,就不如先在国内最好的大学学习且积攒人脉,夯实基础,百利而无一害。倪虹夫妻都是高考的受益者,正是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倪虹和先生才得以从县城来到大城市,然后在北京安家立业。作为高考制度的受益者,他们比谁都更为认同这项考试。

我问倪虹,小衫这样会不会太辛苦。毕竟,夫妻二人已经有足够优渥的家庭条件,小衫可以“放浪不羁爱自由”地过一生。倪虹的回答很诚实,他们固然有对于“滑落”的危机,但更多还是希望让小衫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眼下的辛苦与努力,都是为了让他在将来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首先要具有能力、然后才能做出选择如何过一生。”

02

同样是高考的受益者,同样毕业于重点示范院校,又同样做过老师,李慧选择了另一条路。

在她看来,当前的教育体系成本高昂,回报却有限,“以透支孩子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代价,通过各类打分体系的筛选,大多数最终只能勉励维持父母已经完成的城市化迁徙和现有生活水平。”

李慧有三个女儿,都是在美国出生的。既然不想让孩子再走一遍自己当年的路,那干脆就换条道吧。彼时还是年,赴美生子热初露苗头,李慧动用家里的部分资产,在美国生下了大女儿。一年半后,她发现自己再次怀孕。李慧和丈夫都喜欢孩子,两个人的经济条件也都允许——“那就生呗。”

当时“二胎”政策尚未出台,没有多少选择,李慧再度赴美。

认识李慧的时候,她正忙着为大女儿挑选国际学校。“不想离家太远,最好幼儿园到高中一贯制,这样老二老三将来也可以去。”

李慧的圈子里,像他们这样的家庭配置很常见。大多数夫妻都已是企业高管,或者拥有自己的公司。大家几乎都会让孩子去海外遛一圈,早些时候,还只是送孩子出国读大学,现在小学中学就开始送出去了。

孩子们还小,目前看来,也不需要面对小升初等一系列考验。李慧选择让孩子们“自由生长”,尽管她也清楚地知道,读书之后,在国际学校也未必轻松。李慧和丈夫尽可能利用每一个假期带孩子们出去旅行,看看世界。“成本也不低,一家五口出去一趟,起码都要十万块,但是......”,李慧和丈夫都忙着事业,在这件事情上也隐含了一丝愧疚之意,“我也实在不想女儿两手空空地出国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3

老欧大概是我见过最“佛系”的家长了。

谈到对儿子小欧的教育,老欧更喜欢说“顺其自然嘛”。毕业于某知名大学中文系的老欧,崇尚以“老庄之法”养孩子,带着小欧“吃鸡”是父子二人的日常。这可急坏了妻子。妻子提溜着小欧到处补习,老欧只能灰溜溜地开车接送,偶尔向后排的小欧投以同情的目光。等着接孩子的空档,老欧愿意多去附近商场看看,买点孩子爱吃的零食或者新奇的玩具,想跟儿子再拉近些关系。

小欧洋洋洒洒地上到了四年级,老欧终于有了一点“海淀家长”的觉悟,开始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孩子补习语文和作文。无奈,每次补习都是两败俱伤,老欧躲在一旁抽烟顺气,小欧在房间里兀自发呆。

以身作则,老欧交钱报了一个英语阅读打卡项目,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