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银河补习班》作为亲情片,可能还够温情,但如果作为教育片,可能还远不够深刻。
01
关于剧情
影片开始由成年马飞在被问及关于家人问题时,脑海中回忆起往事。马浩文作为火炬手和大桥设计师,在抱着马飞举着火炬时亲眼目睹大桥的坍塌,这是开始,也是贯穿全片的中心。
马浩文顶包入狱七年,他的妻子改嫁并带走了马飞,马浩文出狱后正巧遇到马飞即将被学校开除一事,他和学校闫主任打赌,如果期末马飞考到年级前十,就不开除他。这是故事的发展。
在班主任小高老师的帮助和马浩文独特教育中,马飞最终在跌宕起伏中挤进了前十,说跌宕起伏是因为回忆最后,马飞在期末考试中语文作文被闫主任打了零分,在各个老师一同再次打分时取了平均分,刚巧这二十二分,让他最终挤进了前十。
02
关于教育
马浩文让儿子走读,自己教育,而他的教育却是带他玩耍,这固然没有什么错,学习本就该劳逸结合。但是问题在于,影片中“逸”的画面过于多,占比篇幅远远超过正常的娱乐,而对于“劳”着墨太少甚至没有,唯一记得就是有一次晚上马浩飞在写申诉书,马飞看见后也看起了书,但是这种程度的“劳”实在太过于单薄,没有多少说服力,很难让观众信服。
马浩文对马飞的教育表现为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但是影片本该在此处为笔墨最多最浓,然而却只是浅浅谈之,只是批评了作业、复习和预习这几方面,马浩文知道博喻中学名字出自《礼记》,也知道《论语》中强调的“有教无类”,那么理应不会忘记出自《论语》里还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马浩文对复习的态度未免与他的广博知识有些矛盾。
马飞儿时回忆最后,他进入前十的同时,出现了另一个人,闫主任收养的儿子,也曾是博喻中学第一届全省状元,也是当时传递给马浩文火炬的火炬手,既然他不只是学习方面优秀,还能上台自信讲演、拥有充沛体能和一定个人素质能力来担当火炬手,不会仅仅因为大学一次考试不及格就选择自杀,之后变疯。
我们大抵都明白穿插进这个人物的作用,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应试教育的弊端,闫主任所代表的是应试教育,而马浩文代表的则是新型教育模式,为了突出马浩文教育的成功刻意制造出这一人物的失败,未免有些小小的幼稚,如果这一人物的失败例证再充足一些,而不仅仅只是一次考试不及格这样太过站不住脚的理由,这个人物出来的效果也会更好一点。
影片有很多地方显得有些赘余,马飞想要一台有显卡的电脑,马浩文做了许多份工作攒够钱买下,结果后来只出现了一下马飞玩电脑的场景,实在想不到它的用意何在。
以上是瞳澈认为这部影片有些许不足的地方,当然影片也有其值得称赞的地方。
马浩文对马飞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在于他教会儿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马飞在身处洪水中最终凭借自己独立思考自救成功,这无疑是马浩文教育的成功可取之处。
马浩文带儿子旅行半月,凭借自己广博的知识面为儿子讲解天文、历史、地理,带儿子感受大自然,激发他写文章的灵感。开阔他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他思维广度和深度。
并且在写作文这方面的教育,马浩文也是成功的,看优秀作文大多有些套路成分,在考试中运用得当还好,若运用不当,会使文章显得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真,是文章的灵魂。
马浩文的永不放弃精神和他以身作则也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他面对困难、面对指责的不放弃精神,深深感染了马飞,他也懂得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他在晚上写申诉书让儿子也开始看书学习,早晨一起跑步锻炼,如此种种,也是教育成功的一方面。
这部影片选题切中当前热度不断的教育问题,但教育历史由来之深,教育方式形成原因之广,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教育这一课题变得更加棘手。
综合看,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些好的教育方式,而对于其中不足之处我们也要体谅,毕竟教育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面对当前教育,我们所有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之重任,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