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下发通知,双减政策后又迎来双增

如果说国外的教育是为了固化阶层,那么中国的教育可以称作“为学生们提供跨越阶层的可能性”。

且不论两种模式哪一种更好,就国内的教育事业发展来看,学生和家长们想要实现阶级跨越的想法太过强烈,因此教育的“内卷”已经“卷”到了低龄儿童身上,从校内“卷”到了校外。

为了引导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关部门推出了“双减政策”来为学生减负。

教育部下发了通知,继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小学生又迎来了“双增”

“双减政策”之后,学生们校外补习计划告一段落,作业几乎都在校内就完成,原本是在晚上放学后就要急匆匆赶往补习班继续上课,现在放学后的时间也可以自由安排,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觉得“幸福”来得有些突然。

其实“双减政策”的本质就是为了引导教育向公平、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控制教育的“内卷”现象,将更多的时间交由给学生和家长,发展学生除学习之外的其他方向,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因此,“双减政策”不仅仅是减少压力这么简单,从教育部下发的通知来看,“双减”之后的“双增”反倒更加重要。

“双增”的“第一增”是增加了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开展一些课本知识以外的内容。

例如学生可以去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可以爬爬山、逛逛展览馆,总之,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去进行自我拓展,丰富自己的生活。

“双增”的“第二增”是增加学生素质教育的培训机会和培训时间。“双减政策”是不允许学科范围内的课程开课,但是学科外的素质教育课程是可以继续开展的。

校外培训机构已经将教育的“盘子”做得这么大,突然间全部放弃是不现实的,因此,势必会有很多教育机构转型做素质教育,而培训机构是可以培育市场需求的,预计会有更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素质教育的校外课堂,这是“双增”的第二个层面。

那作为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又该如何安排呢?

“双增”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国家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那么素质教育真的有这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起着“不易被发现、但却可以影响一切”的作用。

从心理学来讲,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受到自己思维认知、底层逻辑等方面影响,而一个人的性格从2岁左右开始便已经在慢慢形成。

可以说,学习是依靠天赋和大脑,但是在生活中处理的方方面面的事情,依靠的还是学生自身的性格和认知,这么看来,似乎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起考取高分更加重要。因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双增”的必要性凸显之后,学生可能会有一段“不适应期”,会将体育锻炼、美术音乐等等内容视为另外一种“负担”,但是当同学们真的领会到素质课程的美好,也许就能够真正爱上这些有趣的内容。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好事,但家长心里却喜忧参半

为什么“发展素质教育”这么好的事情来临之际,家长们仍然忧心忡忡呢?

●认为会分散学生自身的学习精力

目前家长们仍然被“跨越阶层”这一目的所深深困扰着,父母希望孩子拥有更高的学历,以此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生活,而高分是唯一一个能够实现此目标的方式。因此无论到何时,分数都是最重要的。

而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很可能会让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精力也可能不够用,所以开展课外活动的“风险”太大。

●天赋问题确实会影响成绩

和学习文化课努力的方向不一样,素质教育更考验学生的天赋。

但有些孩子天生不擅长体育,或者对音乐、美术一窍不通,因此家长觉得如果将素质教育纳入考试的范畴,那么对天赋差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恐怕会有额外的教培支出

家长们都知道,素质类校外课程的费用比学科类辅导班更加昂贵,而且素质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家庭无力承担长年累月的教培支出,“双增”出现后无异于给家长们再次增添负担。

更重要的是,目前教育存在地域性差异,而且素质教育的辅导课程,家长无法明确判定其优质与否,难免会担心自己的钱打了水漂。

笔者贴士:艺体类教培机构的监管已经“上线”

在校外培训机构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类课程之后,教育部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将开启新一轮的规范与监管。

从《人民日报》的文章来看,为了防止素质教育市场出现畸形发展的情况,营造健康、开放的教育环境,相关部门会对学校的办学宗旨、场所、设备、师资和经费进行考核,并且会保持动态综合评估来推动行业发展。

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发展会更加全面,这对学生和家长们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双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