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家教报补习班,这样砸钱究竟价值多少?
1
如今,请家教报补习班司空见惯。
这几乎是一个人人上民间辅导班的时代,大街小巷,教育机构鳞次栉比。新东方、学而思、优胜、学大……,既有全国连锁性的巨无霸教育机构,也有专注于某个地方的培训机构;既有全科的培训机构,也有单科的专业机构。
很多学生早晨睁眼到学校,从上午第一节课到下午放学,都没有踏踏实实吃晚饭的时间,背着书包赶场一样急匆匆地奔赴课外辅导班。
课外班结束通常要到八点半甚至更晚,回到家九点多,这时候本该洗漱准备睡觉了,但是学生却要开始写家庭作业,完成老师留下的各科课堂作业往往到了深夜。
熬夜的结果就是第二天头昏脑涨,恶性循环。
不想孩子在班级垫底,有没有分析判断过,究竟是孩子智商低听不懂还是智商高调皮贪玩?究竟是查漏补缺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的孩子大器晚成,小学不开窍,高中逆袭变学霸。有的孩子被过度开发,小学初中出类拔萃,高中大学泯然众人矣。
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如果不用孩子给自己争门面,家长能不能淡定一下?
很多父母在埋怨:砸钱无数,怎么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提高不上去呢?
真正的教育是身教胜于言传。
有的父母热衷于赌博玩麻将,却要求孩子博览群书;
有的父母好逸恶劳,却要求孩子奋斗刻苦;
有的父母缺乏素养,却希望孩子品质高尚;
有的父母萎靡奢侈,却希望孩子勤俭节约;
有的父母薄情寡义,却希望孩子义薄云天;
有的父母投机取巧,却希望孩子脚踏实地;
……
精神贫瘠的家长总是梦想用物质财富弥补孩子的先天不足,满足自己没文化学历低的失衡心理,所谓:“熊孩子的背后必定是熊家长。”
太多的家长宁愿每小时花一千元找老师补课,也不愿意花几十元钱给孩子买几本好书,甚至不愿陪伴孩子读书和带孩子观察思考,为什么?因为成效不能立竿见影。
如果连教育都变得如此急功近利,那学校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2
有一种焦虑,叫“周围的孩子都上辅导班了”。
经常听到家长之间这样的对话:
您家孩子在哪上辅导班呢?怎么样?老师讲的好不好?
好!我们家孩子上辅导班后进步了不少呢!
哦,那老师的联系电话是多少,我也要让我们家孩子也听他的课。
不甘孩子输在课外辅导班,别人上的我也不能少,仿佛民间补习班就是灵丹妙药,远比学校教育有方。
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哪管因人而异!
凡事没有绝对。
不可否认,有师德恶劣的体制内老师,课堂留一手,想听的更多更细?交钱到我的家教班去有偿补课。这些人就是披着教师外衣的一颗老鼠屎。
明白人都知道,一个老师一旦沦为教奴,就很难是个优秀教师,更不会是个称职家长,满脑子都是赚学生的钱,哪里还有心思陪伴和管教自己的亲生儿女?
不可否认,确实有课外辅导机构的老师,上课风趣生动,对学科考点掌握精准。但更多的是挣钱敛财和推卸责任。
所有的“卖课人”几乎都是这样的话术和套路——
贬低孩子的任课教师(反衬他的能耐);
抬高孩子的智商(博得孩子的好感);
跟家长打电话,向来是报喜不报忧(哄着家长掏钱)。
孩子考好了,全都是补课教师的功劳;
孩子考砸了,屎盆子朝学校头上一扣了事。
也有体制内学校的老师,坚决不补课。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研究课堂教育,凭着一颗良心,一腔热情,把自己的所有学识和才智交给每一个学生。
要不要上辅导班?选择什么样的辅导班?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老师?一个最为基本的思考立足点还是“因材施教”,如果非要让孩子发展成“完美小孩”,请先想想自己是否是个“完美家长”。
婳婳并不完全反对上辅导班,那些考美术、播音、音乐、舞蹈等艺术院校的孩子,参加辅导班是必经之路,婳婳反对的是盲目给孩子报辅导班,以及占用孩子课余时间报满辅导班不留白。
从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角度,在孩子小学低年龄段,给孩子充足的时间玩耍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始终热爱生活、思想独立、心情愉悦的孩子,即便开始在应试教育中没有得到高分,却留了更多后劲可以用在以后漫长的求学生涯中。
毕竟,学习是一件很私密的事,不是你砸的钱越多,孩子的分数就越高。
3
曾经看过一期法制节目,
某女子高考落榜,去城里打工,饭店服务员、保险推销员、工厂岗位工……,低酬又辛苦,奇思妙想,根据街头小广告,几百元买了一个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证,毛遂自荐到某民办学校应聘,从草根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中学任课老师。
每年寒假暑假,她都会把自己的学生招到家里,美其名曰补课,穿梭于各个民间辅导班讲课,疯狂敛财。东窗事发后,她大言不惭地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记者调查得知,她唯一的亲骨肉高考不到三百分!
指望一个招摇撞骗的人把学生培养到名校,不是痴人说梦吗?
高价把孩子送进一个弄虚作假的老师手中,不是烧钱是什么?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给孩子请了一对一全科辅导,半年花费12万,结果孩子高考分;
财源滚滚来,也不能这么玩吧?
文末,附一段教育先锋的文字——
我见过一些“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学生。他们用家教费购得了上课不听讲的特权。总以为自己错过了太阳还有太阳,错过了星星还有星星,所以,他便不肯拼全力学习,渐渐地,他变得慵懒起来,散漫起来——“小灶”惯坏了他的胃口,“正餐”令他不屑一顾。
来,盘点一下报班补课这件事,看它究竟偷走了我们什么——
偷走了家长的金钱。
偷走了孩子的干劲。
偷走了卖课人的尊严。
偷走了原学校的秩序。
偷走了全社会的淡定。
你可能说:我花钱为孩子买福!
那我问你:如果买来的是祸呢?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