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辅导出新规后,从业人员胆战心惊,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绩优秀,考取理想大学,拥有美好的未来和前程,走向人生巅峰。

但学习阶段正“撞上”青春期,很多孩子处于叛逆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成绩一塌糊涂,但目前我们的人才选拔制度就是“一分定天下”,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只能各显神通,想办法帮孩子提分。

能辅导自己的孩子,固然是好,但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这件事上,只能望而却步、无能为力。

双减政策后,辅导真的会“凉凉”?

“双减”政策公布以后,众多家长和网友议论纷纷,对教育机构真有“一棍子打死”的魄力,但是,教育辅导真的会因此凉凉吗?

其实,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中考是孩子升学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只有仅50%的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另外一半的学生只能分流到职业教育类学校。

这就导致成绩处于擦边线或者差距较大的家长,进入无限的焦虑之中。自己虽然辅导不了但是也不能让孩子“自此堕落”,只能“砸钱”进辅导机构,希望通过辅导老师的教育,能让孩子“回头是岸”。

不管什么样的辅导班,只要孩子去上课了,能学点东西总比在家打游戏、玩手机好很多,所以处于焦虑中的家长才会有些许的“心理安慰”。

之前有和家长聊过辅导的事情,家长说到:成绩进步更好,不进步我也没办法,毕竟我也花钱尽力了,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怨我。

当“分数决定一切”的时候,无数家长的焦虑就会一触即发,最终促成了巨大的校外培训市场。不过,“双减”政策公布后,肯定会大规模的降低辅导机构的热度。

但不至于“凉凉”的地步,毕竟一分定天下的人才选拔制度没有突破性改变,追求分数的需求就仍然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因为资本市场的大量退出,教育肯定会逐步恢复“初心”,双减政策中明确规定: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非营利性机构,顾名思义不能把教育当成生意,教育机构不能把赚钱作为目的!

民办教育机构和盈利性公司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业务和领域不同,但是如果大环境下,对教育机构的定价、教学严格管控的话,课外辅导机构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势必会“无所遁形”。

而双减政策中另外一个要求,也许真会压垮辅导机构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补课。

众所周知,辅导机构的招生热季就是节假日和寒暑假,如果禁止在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课外辅导的话,那么校外辅导机构什么时候上课呢?

再加上中小学推行的课后延时辅导政策,孩子没时间上课,辅导机构不能补课,仅这一招就能把校外辅导机构给“送走”。

没有辅导机构,内卷还会继续吗?

如果普通的教育机构真的没有挨过这个“寒冬”,孩子和父母的负担真的会降低吗?

也许负担不会降低反而会加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课后辅导机构,孩子在学校有不懂的问题怎么办?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还是自己憋在内心深处,不懂装懂?

一个班里几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随时回答每个孩子的问题,如果孩子的漏洞没有及时解决,疑难问题肯定会越积越多,最后难以得到有效处理,这就是成绩拉开差距的开始。

如果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关系找老师或者家教帮孩子指点迷津,但费用确实比较高,一般的家庭很难承受一小时几百甚至上千元的辅导费用。

前段时间,清华高才生应聘保姆阿姨的职位火遍网络,其实,应聘者不仅仅承担着保姆、管家的职责,为什么李某能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更重要的还是其有清华的背景和实力,在做好一切管家的工作后,还可以充当“住家教师”的职责。

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辅导,这就是家长真实的想法。

当校外辅导机构“凉了”以后,大多数成绩差的家长肯定会“无所适从”,毕竟孩子的成绩摆在那里,就怕中高考不合格,因此刷下来。

没有教育机构,他们肯定也会想方设法给孩子补课,当补课需求过大时,在职教师是否会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进行有偿服务呢?

其实,双减政策的本质是“减少家长的教育投入,降低内卷程度,还教育一片净土”,不管如何变化,有关部门肯定会加大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师资力量,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课外辅导会不会“暗渡陈仓”?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通知来看,把我们常说的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等九大学科列入学科类管理,虽然辅导机构不能进行学科培训,但是对音体美或者艺术类学科都按照“非学科类”管理。

虽然学科类辅导班困难重重,但是会不会某些机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呢?

比如网上最近的一个段子引发网友热议。

培训机构一夜之间,改头换面成一家高大上的书店,但对顾客却只借不卖,老板解释到:书本不卖,只是租借,月卡元,季卡元。

当有顾客问到老板,费用收这么贵,有人来借吗?

老板解释到:贵有贵的道理,我们的服务是很到位的。租书有人辅导,看不懂的可以问服务员。这些服务员都是我原来培训学校的老师,都是毕业,他们现在不是老师,都是我们书店的服务员。

这也许只是一笑而过的段子,但也反映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擦边球把戏。

因为只是对学科类辅导机构进行了限制,但音体美还是正常授课,那会不会辅导机构的老师都去当艺术机构的“服务员”了呢?

同样的“书店套路”会不会重演?治标不治本呢?会不会培训机构直接转型成音乐美术艺术学校?

只要分数选拔人才的制度存在,那么就有辅导需求,有辅导需求就不能排除辅导机构以其他的形式“续存”,挂羊头卖狗肉。

至于存在的形式,完全可以包装成和辅导机构不沾边的形象,比如上面所说的书店、艺术校区又或者咖啡馆、自习室等等。

总结在最后:

双减政策的公布,肯定能最大程度上抑制“黑心机构”的恶意滋生,但如果想完全“送走”辅导机构,归根结底的办法就是降低辅导的市场需求。

而辅导市场的需求也是根据分数和录取率来衡量的,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一分定天下也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短时间内很难做到改变。

总归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你认为辅导机构会因此而“凉凉”吗?

欢迎评论区展示出来,共同讨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速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