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萌主教育经(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随着国家的发展,学历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这场学历风暴中,受损的不光是上班一族,就连尚未建立完整世界观的中小学生也未能幸免。
日渐严峻的升学压力,让无数中小学生将“校外补习”式的假期生活当成了理所当然,为了改变此种“乱象”,教育部下发了“双减”文件,从源头上狠狠打击了“超前教育”的不正之风,让众多校外补习机构纷纷“歇菜”。
不过,不甘落于人后的家长又发现了“鸡娃”的全新途径——一对一家教。这也让家教行业有了转身变成“赢家”的可能。只是,注意到学风乱象的官方,恐怕不会再给其野火重生的机会。
校外补习机构“歇菜”之后,一对一家教恐将成为补习“赢家”
家教行业的出现,其实要早于校外补习机构。
作为中产家庭“教育特权”的表达形式,家教一直以“私人化、个性化、无优化”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鸡娃”家长的追捧。
相比起校外补习机构,家教行业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无疑将课外补习的精髓发挥到淋漓尽致。老师的教学任务缩减到一位学生,教学目标的定点化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查漏补缺的时间。
“双减”文件下发后,不少资源受限的课外补习机构纷纷将目光放到了家教行业上。他们摇身一变,从“机构管理人”的身份跳到了“家教中介者”上,换汤不换药地进行着对家长的焦虑引导。
而家教行业普遍走高的工作薪资也让这些校外机构的“祸”变成了“福”。一时间,校外补习机构纷纷垮台,家教行业却静悄悄的成为了“赢家”。
家教成为“鸡娃”新选择?教育部发话,学生们松了一口气
家教行业最初兴起,其实是为了方便学习困难的学生追平教学进度而设立的。在教育模式“内卷”的今天,“鸡娃”家长与不良机构的涌入让家教行业的初衷已然变了质。
在“双减”文件之后,教育部的这些最新规定无疑是让精神高度紧张的学生们松了一口气。
涉及义务教育课程的校外培训,均属“双减”文件管辖范畴
无论是哪种形式,对学生的培训都要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课程开始入手。在取缔了天价培训机构后,家教行业就成了相关部门管控的重点。
将所有涉及义务教育课程的培训都划入管辖范畴,从根源上断绝了校外补习机构的“转型”念头不说,对“超前教育”也有很大的约束作用。
严查家教老师从业资格,禁止在职教师“校外补课”
没有了校外机构,家教成了家长们的首选方式。与机构老师不同,家长选择家教老师时更倾向于选择专业性更强或是身边熟人推荐的人选。
而严查家教老师从业资格的举措,无疑是将那些带有机构营销光环的所谓“名师”打回了原型。另外,对在职教师课外补课的相关约束,也能杜绝部分家长走学校“后门”的企图。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此番“双减”政策种种措施互相交织,共同结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校外补习机构已然被牢牢的“兜”在了其中。
这种“管制”之所以会如此严格,事实上也是国家的无奈之举,长久以来,各种校外机构屡禁不止,早已磨灭了相关部门的耐心。
课外补习“乱相”层出不穷?根源还要从“鸡娃”的家长开始说起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不论是补习机构还是家教老师,家长的焦虑心理都是这些行业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源所在。
与其盲目跟风“鸡娃”,家长们不妨认真审视一下孩子到底是否需要补习,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同。除去确实跟不上教学节奏的学生,大部分中小学生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额外补习。
还在成长中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超前教育只会给孩子的学习过程产生阴影。
再者,在开始补习之前,作为家长也要考虑高价补习能否收到预期效果,毕竟学生与成人教育不同,多数孩子在接受“开小灶”的时候都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出于畏惧,他们往往会选择服从,但孩子的专注能力有有限,过多的学习时间可能会得不偿失,花费了金钱的同时也收不到任何的补习效果。
写在最后
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来说,爱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在。一味地剥夺游戏时间,让他们与书本作伴,既不利于亲子关系的维护培养,也容易引起初高中时期学生对学习的厌恶心理。
只有孩子从内心真正接受学习本身的乐趣之后,家长们的“鸡娃”才是有意义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