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头幼升小为娃考硕士,千元学拼音中

文/戚梦颖

28岁的王麦,为了不给儿子幼升小的简历拖后腿,从去年开始又拾起书本加入考研大军。

虽然儿子才两岁,但王麦觉得,户口落在北京大兴下属村镇这样的“教育弱区”,就要提早为孩子打算。

她看上的机会,就是俗称“早早培”的人大附中实验小学的教改项目。

曾在网络热传的早早培“落选简历”(图源网络)

上海的赵可也曾经去旁听“神仙学校”上海实验学校的讲座。去年,这个学校有3万个小朋友报名,通过一系列网筛、笔试与面试后,最终只录取60人。

赵可觉得,就算是人中录取60人,自家孩子可能也不是拔尖的。因此,赵可和丈夫决定,就让孩子去上对口的公立小学。

但是,赵可也依然为孩子今年的“幼小衔接”发愁。幼儿园什么都没有学,小学跟不上怎么办?于是,赵可为孩子安排上语数外的培训课程,提前开始学习小学内容。

教幼儿园孩子认拼音(截图自影视剧《陪你一起长大》)

随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政策的推进与落实,通过考试选拔学生的小学越来越少。

不需要再“拼娃”选学校,家长的择校焦虑看似得到了缓解,然而,对口学校资源的失衡、幼小衔接的“错位”,都在刺激着家长,真能安心就此躺平吗?

公民同招后,拒绝躺平的家长

一份三年前的简历再次在网络上走红。

这份15页简历的主人,是一位出生于年的上海孩子。父母均从复旦大学毕业,在外企担任高管职位。

根据这份简历,这个小朋友在大班时就认识个汉字,已经阅读余本英文书,每周还要写三篇英文日记。

“牛娃”孩子的简历(图源网络)

后来,孩子的“理想学校”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也作出回应,家长做PPT是个人行为,学校没有要求家长提供简历。

此前,想进星河湾这类民办学校,孩子需要先经历包含语文、英语、思维逻辑等能力测试的面谈。最终能被录取的,都是家长口中的“牛娃”。

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民办、公办中小学同步招生,民办中小学免试入学。

年开始,北京、上海等多地落实“公民同招”政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在年幼升小的招生过程中,只有极个别具有实验项目等的学校能够保留考试选拔的环节。

王麦却高兴不起来。

来自天津的王麦,与户口在北京大兴的丈夫结婚后,就住在大兴“比较偏僻”的一个镇上。有了孩子后,王麦就开始担心起孩子的教育问题。

虽然有着北京户籍与公立小学的学位,但是镇上对口学校的学风让王麦十分担忧。“(我们这儿)校风出问题了,孩子们都在比什么?不是比这次有进步了,他们都是在比谁不写作业,谁考的分更低,谈了多少个对象。”

王麦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三观”肯定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虽然并非必须让孩子上名校,但至少她想把孩子放在一个能让自己安心的环境。

因此,王麦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努力赚钱,即使买不起海淀、西城的学区房,至少也要争取在亦庄区域为孩子买个有初中学位的房子。另一方面,王麦打算从幼儿园开始引导孩子学习,做好幼小衔接的部分,在幼升小的时候让孩子去参加“早早培”的考试。“考上了我们就可以直接入学,也不用买房子了。”

在王麦看来,对于他们这样买不起学区房的家长来说,考试入学给予了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

年人大附中实验小学教改实验项目招生条件(截图自人大附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