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发布了双减”政策,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减少“内卷”,减轻家长教育支出,减轻孩子课业负担,可是,有一部分家长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孩子学习很渣,不爱学习,课外补习班没有了,提高成绩的这一线希望破灭了;父母工作依然忙碌,没有时间也不会辅导孩子的学习,怎么办?
考试依然存在,中考的五五分流,高考高职高专与,的就业机会天壤之别,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双减政策“下”,孩子自觉又主动的学习,变得空前重要。
作为一个初三孩子的妈妈,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想了很多办法,提高孩子学习主动性的书籍看了30多本,经过6个月的努力,我儿子的成绩提升了多分,从班级18名,跃升到班级第5名。
掏心窝总结的7个提升孩子学习动力的方法,分享给你。
方法1: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视化,陪孩子玩一场自我教育的游戏。
比如,孩子今天高度专注写作业20分钟,比以往有进步,记录到表格里,让孩子每天给自己打√;小小的仪式感激发孩子继续坚持,坚持的久了,就慢慢地养成了好习惯。孩子今天主动洗碗,收拾书桌等积极行为,计分20分,不断累加分数,当分数累计到分,可以换一个心心念念的礼品。
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心智不够成熟,换个花样鼓励,孩子就很容易每天都有小进步,每个月都有大惊喜。
方法2:巧妙帮助孩子抵抗短期诱惑,“延迟满足”
可以把孩子书桌上、甚至家里分散孩子专注力的东西移走,比如:电视、电子游戏机等。
孩子在家时,父母不要玩手机,刷视频,更不要大声讨论电视剧的情节;
孩子读书、作业时,父母不要去“叨扰”,只需要安静地陪伴就好。
孩子禁不住诱惑,在孩子视线范围内,不要有任何破坏孩子专注学习的东西。
新东方原合伙人王强的家里,晚上8点是固定的阅读时间,家里有几千本书,父母每天晚上都在阅读,孩子怎么可能在如此美好的环境里,哗哗啦啦打游戏呢?
方法3:让孩子自己设定目标,父母多带孩子去体验目标达成的场景。
比如,带孩子去参加理想的中学,名牌大学等,让孩子看到、感受到好学校的魅力;
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我考上了##学校》,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效应。经常说的话,经常在脑子里预演的景象,都会进入人的潜意识,慢慢地,曾经的感觉、梦境、预演的图片等都会悄悄变成现实。
方法4:及时表扬和奖励,重过程,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孩子这次考试有进步、最近一周都是晚饭前完成作业、每天坚持阅读等,有了进步一定要表扬,表扬细节,比如,这个学期你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你专注时间更长了,今天是你坚持阅读的第**天等;
奖励一定要跟目标有关,低门槛,多次数,让孩子不断有成就感。
方法5:教孩子建立“只要做就能成”的信念
首先要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的体验。
比如,某天孩子是第一个完成背诵任务的,孩子这次写的作文被当作范文了,这些“闪光时刻”父母一定要在不同时刻,不同场合,当着孩子的面,夸赞。
建立孩子曾经做事有成的经验。
方法6:破除“反正我怎么也学不好”的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在班里一直是中下游成绩,容易自暴自弃,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容易产生“无力感”。
大人应该做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和结果是成正比的。
从小到大,孩子总有一件事情做的是优秀的,总有一个方面是出类拔萃的,学习不好,可能很有孝心,不喜欢学习,可能喜欢干家务,家长多一些耐心,尽力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不擅长数学,可能孩子语文还不错,语文不太好,可能背单词很快,在学习上,发现孩子的这个长处,给孩子指出来这个优点,既然你可以学好语文,背好单词,数学可以把定义、概念公司理解的透彻,公式记得牢呀!
方法7:设置适宜的难度,让孩子感觉“我也能行”
比如,数学不好的孩子,先把课本上的题每天做对一题,做透一题,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不喜欢英语,不爱背单词的孩子,可以从每天背5个单词,卡片记忆法开始,坚持1周后,孩子轻松可以完成,再每天增加到10个。
孩子的学习动力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双减”政策下,最能因材施教的是家长,最了解孩子的也是家长,只要家长细心观察孩子,不需花费高昂的补课费,也可以把孩子的学习动力激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