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的内疚式教育,伤害了多少孩子的一

近日,在一档儿童教育类综艺节目《不要小看我》里,一位家长的内疚式教育方法引起了诸多争议:

4岁女孩小桃的妈妈声称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有稍许的强迫症。有一次孩子半夜硬是背不下一段书,她就一次又一次地逼迫孩子背,小桃背错了,她就抽打自己,逼迫孩子背得更准确。

通过对自己施虐来让小桃感到愧疚,以此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这就是典型的内疚式教育。

01

内疚式教育,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让孩子感到内疚来让孩子听话,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对中国家长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屡见不鲜:

“爸爸妈妈辛苦赚钱才能供你上学,你怎么能够不写作业呢?”

“妈妈不吃肉,你吃,只要你好好学习,我就知足了。”

“你的补习费可花了我一个月工资,你怎么能够不好好学?”

……

这些话是不是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

中国家长历来就擅长“悲情教育”,动不动就开始讲“我们那个年代有多苦”,这种心态发展到极端,就变成了小桃妈妈那样,通过展现自己的痛苦(甚至是对自己施虐)来控制孩子。

这就是内疚式教育。

根据专业的心理分析,长期的内疚式教育会让孩子长大以后变得自卑、焦虑、内向和不自信。

家长每次利用孩子的愧疚感来达到目的,都会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我不配得到这些好处,不配得到父母的关爱,除非我能够永远满足父母的期待。

当这种不安全感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他/她就会逐渐觉得自己不值得任何好的东西。

在任何班级里,一定有一些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是老师和同学都会觉得他们不够自信,容易紧张和焦虑,也难以大方地接受其他人的表扬。

这些孩子很可能就是受到了父母内疚式教育的影响,因为在他们心底,获得一次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这一次考试完了,还有下次考试。除非自己能够永远保持优秀,否则就不能够证明自己值得别人的关心。

这些孩子也很容易陷入自我PUA:

这次我没有考满分,我对不起父母。

我上课迟到了,怎么对得起父母为了我起早贪黑工作?

……

父母给孩子制造的内疚感已经内化成了孩子自己的思维模式。

内疚感,看起来能够激励孩子学习,但它制造的其实是一种被动的驱动力。这种“要变得更好”的目标并不是源自于孩子的内心,而只是被外在的焦虑所框定出来的。

这同时会造成自我价值和安全感的缺失,表现为精神的紧张焦虑。

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缓解,还会危害孩子的一生。他们很可能会被职场PUA,被恋人PUA,在生活的各种小事中处处忍让,永远不懂得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

02

那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事实上,能够产生内疚感的孩子,往往会比较敏感细腻,懂得关心父母,也善解人意。

文章最开始被提到的小女孩小桃,就在那档综艺节目里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因为她太乖太懂事,实在不像一个4岁的小孩。

这至少说明,这个小孩的性格质地是十分好的,她很容易对父母产生内疚感,但她不需要内疚式教育。

真正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相信,他/她值得父母的关心,也值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好的生活。

与内疚感所带来的焦虑相比,“我值得更好的东西”所产生的动力更积极,也更持久。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值得更好的,他/她就会产生内在驱动力,去追求更好的事物;当他/她陷入一种不良的亲密关系时,也会懂得适时离开,而不是被PUA。

父母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相信他们值得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并适当为孩子勾勒美好的前景,让他们产生真实的向往,才能够让孩子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与其对孩子说:

“你不考上重点高中对得起我吗?”

还不如说:

“你喜欢读历史书,我觉得这个学校有个历史教授很不错,你看过他的书吗?”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待是很正常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表达期待。前一种表达就是内疚式教育,而后一种表达就是平等交流,表达的是关心和尊重。

教育方式的改变,应该要从这些话语表达开始。

当家长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

内疚式教育之所以恐怖,就是因为它是以爱为名的控制。

刻薄一点说,这简直就像是初级的PUA,而很多家长总是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这种教育方式,甚至还会因为孩子的内疚而沾沾自喜,殊不知这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停止内疚式教育,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这对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孩子性格的养成,都至关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