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做“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四大名著虽为经典,但却有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令一些认知不成熟的学生读完感到更加困惑。
但是又不能让学生全然不接触这样的文化瑰宝,所以从小学到高中,四大名著中国的个别篇章还是会出现在语文教材中,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去接触这些内容。
如今在应试的题目中也加入了名著和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高考语文作文,让学生们感到无处下笔的《红楼梦》和“本手、妙手、俗手”,有不少同学拿到了高分,这是因为平时的积累,也是因为在考场上思维逻辑清晰。
那如果将《红楼梦》整本书都一步一步纳入学生的教材中,是否妥当呢?北大教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就在主张做这件事情,为了督促学生去阅读这样的书,主编们可谓煞费苦心,用高考来引导学生,是功还是过?
温儒敏“画大饼”?把《红楼梦》全书纳入学生教材,是功还是过?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专家推荐的必读书目,这样的必读书某一个章节也会在教材中出现,并且配套的练习题和重要考试中,都会出现相应的试题,所以家长在让学生刷题的同时,还得让他们多去读这些必读书目。
而《红楼梦》这本书已经成为了高中生必读书,提倡学生涉猎阅读领域是教育者都秉持的原则,所以语文学科被认为越来越重要,也是很多专家带头引起的。
家长们之前懂得给学生补习数学、英语,如今连语文也得补习,所以有时候真的是自顾不暇,虽然对于所有科目要一视同仁,但是语文成绩要想一下子就提升,并非易事。
温儒敏是这些专家中的一份子,作为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他觉得中学生也应该和他所教授的学生一样,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要有一定的训练。
但是这种把《红楼梦》全书纳入学生教材,以此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是不是温儒敏在“画大饼”呢?这样的书籍成为必读书,是功还是过?
初高中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比较良好的学习能力,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适合成年人阅读的书目,他们接触下来,是否是有点困难?整个《红楼梦》这本书养活了多少“红学家”,如今也要学生强制性学习,多少带了一些营销的意味。
将名篇名著全书纳入教材,晦涩难懂的知识,学生能否真正理解以古典白话文著称的《红楼梦》中,暗藏着很多知识,可以作为习俗、考古、美食、情感、玄幻等等方面来研究,搬到高考作文中,就是发人深省的题目。
搬到美食节目中,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制作技艺,但是这些知识,学生要全部读懂,全部学下来,耗费的时间是作为高中生值得耗费的吗,很多红学家都没搞懂的知识,初高中的学生能融会贯通吗?
温儒敏“高大上”的解释,在笔者看来有些“画大饼”的感觉,他说:学生再不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于是家长给学生报各种阅读写作班,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这件事成为了迎合应试的需要而进行的呢?
学生喜欢阅读,不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兴趣吗?有了这些专家的煽动,我国的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学生觉得阅读和考试挂钩,心里自然而然就有一种阅读压力。
高考出题形式多变,名著可以适量阅读,但强制阅读似乎并不适合所有学生所以说,别再拿考试来压学生去阅读了,双减减的是什么?删繁就简,是让学生少一些应试的压力,回归到真正的阅读中去,去探索书中那些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浩瀚宇宙。
高考的出题形式变化,每一年都会给学生上“新的一课”,但是名著名篇适量阅读可以,强制阅读并不适合所有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读的书多了,也有了自己的喜好,关于选择书籍这件事,强加干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要让学生自己爱上阅读,形成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去阅读。
笔者寄语:中、高考的出题形式是伴随着出题人和教材主编的想法走的,将一些书籍强加给学生阅读,也就意味着在学生的学习中增加了筹码,这种有束缚性的阅读,想必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喜爱吧。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