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多少家长用为你好耽误了

从微博上的“熊孩子”到《都挺好》的苏大强,教育是整个社会永恒的话题,经久不衰。

今年暑期档的《银河补习班》无疑是近年同类题材类的成熟电影,当然没有过硬的水准也不会排进最热的暑期档。

《银河补习班》以马皓文父亲的情感线为骨架,以平稳深刻的风格,用穿插时间的方式讲述了两代人成长的故事。

它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结构,在塑造孩子成长面临的问题,也给家长带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的前妻面对他的担心理直气壮的说:“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话音不到一分钟,学校打电话来,通知家长劝退孩子上学。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特别符合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人。尤其在大是大非的抉择面前,很多“家长”喜欢通过自己年龄感剖析结果。

《银河补习班》有一个镜头背景曲是,三十年前《渴望》的插曲,由此可见时间线大概是中国社会转型拉开序幕的前十年。

这处情节信息量就太大了。在时代的浪潮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富一代。他们的子女逐渐继承财富,成为富二代。从根子上讲,马皓文前妻家里算不上是富一代,顶多是小康之家。但这种后天暴发起来的膨胀感,促使他们有了优越感。而在暴富的背后,通过自己的勤劳发家并且照顾好下一代的人,少之又少。她受够了贫穷和白眼的苦,一旦物质突然宽裕,便觉得世界都在脚下,正如她的自我描述“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其实,对于孩子的培养,看她付出多少就知道了。没有日日的陪伴,不知道作业留什么,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的共同缺乏,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致命的。

历史的车轮在不停歇,社会不断的发展。很多人,小时候就盼家里有一部电话,不出十年,大哥大普及了;小时候,盼着有一个BP机,十多年后,连智能手机都年年翻新。是我们这一代父母比别人优越了吗?显然不是。是时代的优越感,令人感到优越!

所以,马飞不好好学,学不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通报迟到的大白纸上,有他的名字、枕头下藏小说的人,也是他;全球师生当众挨批的人,也是他。马皓文前妻无底线的恳求校长,马文的后爹也求校长卖他一个面子,实际上有用吗?如果真正有面子,不用这么哀求,校长也能放一马。如果哀求没用,何苦要让孩子跟着大人一起白白受折辱。

所以,马皓文站出来了。就在马飞被学校要开除时,他和校长打赌,考进年级前三名。校长众目睽睽下遭到挑衅,被逼接下赌约。马皓文前妻却抱怨这个赌约,她对孩子张口就说:“你长了年级前十的脸了吗?”,接着是一顿机关枪式的狂喷,似乎要把所有的失望、不甘都骂出来。马皓文说:“什么叫长了年级前十的脸?”她又是理直气壮的说:“我这是为他好!”马皓文说:“什么叫为他好,再也没有比为他好更恐怖的借口了!马皓文反击:“你对自己好,怎么不每天对着镜子骂自己两个小时。”她一下子说不出话来。相信每个人看到这段剧情的都会陷入沉思!

按中国人的传统,儿子听老子的。多数孩子会遵从家长的选择,等待他们安排的一切。实际上,往往越上付出多的父母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为你好”,往往越是害了孩子的一生。像马文妈妈这种做法,已经不存在“为你好”。他生命中缺乏了父爱,本来应该有两倍的母爱来呵护,可是她却把他扔在了寄宿学校,选择了多挣钱“为他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金钱是买不来情感的。

还有一典型“为你好”的妈妈的真实悲惨故事。今年有一桩震惊全国的案子:“北大学霸弑母”,很多专家分析来分析去,都找不到这个孩子失败的出口,唯一合理的地方就是:母亲给他的完美人设,导致压力大太。

教育家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父母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最好就不要强求下一代完成。

《银河补习班》的妈妈仿佛从现实扒骨,把我们的故事搬上银幕。她一方面恨不能把自己没完成的都让下一代来实现,另一方面又对这种自信充满强烈的质疑,这样恰恰就耽误了孩子的一生。生活具有无限的丰富性,有的时候是超越了我们的构想。

《银河补习班》细化的展现了一代父母的情节,完整的交代了教育的对立面。当马皓文说:“他重要的一刻,应该是散布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这个爸爸可以说向观众展示了真正的教育。那瞬间,我听到的是感动的,我相信多数观众也会和我一样的心情:“幸亏马飞有这样一个爸爸”。

从他们这段对话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细碎的习惯就在为日后的生活打下了埋笔。这段剧情,凭借生动真实的铺排,让人过目难忘。

我至今,不敢在朋友圈说“幸福”两个字,我不想害自己。这两个字,一旦说了,就会消失。因为,你一旦说了你是幸福的人,你就再也不敢不幸。就好比,我们一旦对孩子的期许太高,就不允许他犯错,在所有“为你好”的借口背后,是我们可怜的自尊心在作怪。

如果马飞的爸爸没有拯救及时,也许马飞不会成为一个宇航员。但是马皓文出现了,这就意味着不再是多了一个爸爸,而是一个真正会爱的人出现了。在后面的镜头里,观众跟着马皓文一道去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为你好”。

为你好,首先得懂你。《银河补习班》不光是一个喜剧电影,也不光是一个教育题材,它融入了更多的两代人的生活,包括他们的情感和心理,所以电影不单是一个图像视觉,也有很高的认知价值。

社会上有太多家长以“为你好”为目标,最后却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忽略与压力。如果结局是这样,无疑是让人遗憾叹息的。有幸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想必从中会获得启发,同时也给了无数家长一个警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