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咖超哥又拍了一部新电影《银河补习班》,初看这个名字我以为是一部关于补习班,关于升学考试的教育类电影,毕竟在刚刚结束的高考后,重温一下考试教育的问题也无可厚非,实际上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有点茫然,这部电影究竟要表达个啥?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是该片的宣传语,为了能让更多的观众(票房)了解到这个好爸爸的故事,邓超也真是没少下功夫。全国路演了三十多站,面见了近十万观众,几乎每场下来,观影的父母和孩子都在为曾经的做法而懊悔。一部电影真的这么神吗?且看细细说来。
地毯式煽情点燃情绪导火线
作为一部电影,煽情的好坏直接影响观众的感情走向,在这部电影里超哥将煽情玩到了极致,三分钟一小煽五分钟一大煽,紧凑的煽情剧情铺天盖地,如果你没有感动没有抹泪,那绝对就是你的问题。
影片从伟大父亲马皓文登场的那一刻开始,煽情就已经做好了铺垫。亚运会火炬传递时刻,镜头前幼儿园老师带领一堆小孩子做最后的排练,唯独有一个孩子怎么也听不懂指挥,包括老师在内的所有人都在吐槽这个孩子脑袋缺根筋。
笨拙的孩子,消失的下一棒火炬手,不用想都知道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接下来火炬手爸爸、笨儿子相认,打脸了老师立下的老的不能再老的flag梗,感动了吗?好像还没有。
紧接着特殊的原因马皓文设计的东沛大桥塌了,作为设计者的他被扣上了“犯罪”的帽子,一下子从伟大的工程师变成了人人唾弃的历史罪人。儿子见不到了,老婆又跟别人跑了,大起大落间还有什么比这更惨呢,那就只有编剧描述的生活了。
履历上增加了犯罪前科,马皓文的生活正式步入煽情赚眼泪阶段。工作四处碰壁,生活举步维艰,曾经的邻居全部冷眼旁观,儿子呢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面临被教导主任请离的风险。
这算悲情吗?当然算,但是导演邓超和编剧俞白眉显然感觉力度远远不够。于是接下来又出现了儿子走到哪都挨揍,父亲走到哪申诉都受阻,就连追随自己的胖子徒弟到最后也只是利用这个师父为自己“免费”设计图纸。
悲惨的人物命运也抵不过串烧式时代歌曲集
本片的背景音乐直接引出一段回忆杀,通过一首首80后耳熟能详90初有幸听过的时代金曲将上个世纪国家发生的大事小情统统涵盖进去,97年香港回归,98年抗洪赈灾,甚至还提到了国足。
通过音乐拉回时代背景的方法已不是第一次在银幕上呈现,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数当年上映的《夏洛特烦恼》。不过这样做存在一个弊端,大量的金曲洗脑般轮番轰炸,难免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少放点老歌真就少了时代性吗?
马皓文对应试教育的价值观误区
儿子对自己笨的认知从影片一开始就介绍了,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学习上不去的重要原因。
马皓文却不这么认为,他将儿子不成功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教育制度的问题,于是他带着儿子上起了所谓的银河补习班。
真正的教育,要从兴趣开始,这是马皓文对儿子教育的中心思想。对此影片中他对儿子施行的教育方法简单到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玩。
马皓文入狱这些年里,马飞养成了不爱学习,懒散怠慢的坏习惯,父亲对他的放养式教育在我看来简直是一场噩梦的开始。
作为一名学生,去学校上课,听讲做作业本就是一名学生的主要职能,接受的不仅仅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规则。马皓文认为这些形式根本不重要,兴趣才是第一位。因此当别的同学在课堂里上课学习接受正规教育,马皓文带着儿子在旅游拍照游山玩水,不巧的是儿子还险些葬送了性命。
影片中唯一能看到马皓文的教育对孩子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地方,就是写作文。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儿子不但感受到了古诗词的真正意义,还懂得了作文要体现真情实感。
我不知道编剧究竟有没有孩子,是不是真正接触过教育,或许导演和编剧的出发点是好的,力求打造出对教育制度的新式探索,但影片中表现出的东西处处彰显了他们极端的逻辑思维。
上面说到了学校不仅在教书育人,也是在传递社会规则。为了追求梦想就可以迟到逃课吗?为了兴趣教育就可以任由儿子不写作业吗?恐怕这不单是违背校规这么简单,假如马飞按照这种模式长大成人,敢问以后在社会上有哪家单位有哪个老板敢用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人?
另一方面,即使应试教育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存在某些短板,但也没必要把追求梦想与考试学习弄成水火不容的地步吧。国家的教育改革已经在逐步完善对学生兴趣教育的培养,我相信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会泯灭学生的兴趣爱好。
编剧一味地认为在学校课堂里坐着的学生都是只知道学习的机器,殊不知这是对那些兴趣丰富学习能力强的学霸们的极度不尊重,马皓文父子的极端也是编剧思维的局限。
剧情bug造就儿子白眼狼形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大的事。(马皓文态度)
影片中观众们对于儿子马飞的最大争议在于他应不应该为了自己的远大前程请求父亲放弃来之不易的申诉机会。
看到这里不妨先回忆一下马皓文父子的过往。在马飞很小的时候父亲因工程事故含冤入狱,因此错过了儿子的童年生活。出狱后,父子俩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处境,生活的艰辛让儿子逐渐认识到命运和机遇的重要性。
片子有一幕马飞被一群小痞子逮住,马皓文挺身而出保护儿子,原以为儿子会去求援,没想到他真的直接跑到了学校上课。同样是跑,阿甘跑出了坚韧,马飞呢?
马皓文的放养教育直接导致了儿子马飞性格的养成,当结果出现在马皓文面前时他反而难以接受了。
可以说选上航天员是马飞改变命运的最佳机会,他绝对不想重走父亲走过的路,因此他选择欺骗父亲,让父亲放下执念。身为儿子他这样做是不孝的,但也是“情理之中”的。
影片把学校“丑化”了
本片中的学校作为传统应试教育的代表方被导演披上了一件“强盗”的外衣。
马皓文想找儿子马飞,教导主任以最后一学期统一寄宿为由禁止马皓文带走儿子,并且命令保安驱赶。还有一个镜头二爸爸在旁边放鞭炮,换来了保安一顿拳打脚踢。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问是编剧给他们的勇气吗?这么给学校招黑,反正我是没经历过亲生家长带孩子走,学校还敢对家长动手的。
教导主任和小高老师是学校里出现的两大人物。这两个人的对手戏里没有太大毛病,属于上级对下级工作、生活和思想的管理指导,分别讨论的话简直不忍直视。
首先说一下年轻的小高老师,身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应该对学校的管理规范贯彻执行,岂能因为与学生家长的一次见面就改变了教学理念呢?
小高老师对马飞进行家访,看到了马皓文给孩子买的电脑,批评电脑耽误孩子学习,得知马飞不完成作业是爸爸授权后又马上进行劝说,这都是她职业道德的表现。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民教师,愣是被马皓文说服了理解了感动了,有这么厉害的口才还做什么工程师呢。
教导主任是一个彻彻底底以分数论英雄的教师形象。“我的孩子们都是最棒的,谁都否定不了我”很不幸他也是个极端,只不过这次是在应试教育。
教导主任是真的热爱教育事业吗?
我觉得是的。从教育角度出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