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小晶17岁出国留学,父母是属于他们那代人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从小对她的要求就是要有胆识得敢闯。因此,她养成了非常独立的性格。
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每逢假期,她或是跟朋友周游列国,或是报补习班充实自己,所有安排里几乎没有“回家”这个选项。
后来回国,距离父母稍近些,情感也拉近了不少。有次她从上海出差顺路回家,妈妈开门见是她,满脸惊喜之余,赶紧下厨去做了她爱吃的蛋饺。等她拎着行李回到自己卧室将包扔在书桌时,竟然发现房间里落满了灰尘。
那一刻才惊觉,爸妈是真的老了。再没有以前那么好的精力,时时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年轻时就是这样,总以为我们还有很长时间可以见面,所以总是潇洒地挥挥手,轻易告别。每个寒暑假都有自己的安排,报补习班,和朋友旅行。用电脑即时通讯工具联络最多的,是闺蜜和发小。
那阶段,父母只是我们成长的旁观者。
心心和小逸是大学同学,从搬行李时老套的一见钟情,到磕磕绊绊克服了毕业季分手的强大阻碍,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恋爱那会儿,俩人几乎一天四五通电话,手机亲情号设置都是彼此的名字。心心的妈妈偶尔给她打个电话,几乎聊不到三分钟,话题就会转到小逸身上。
每每这时,妈妈总是顺着她聊几句,然后识相地挂掉电话。
寒假回家,有次替妈妈交话费,才发现妈妈换回了29块钱基础套餐。一查话费清单才发现,除了她,妈妈几乎没有跟任何人的通话记录。而她俩之间通话时长,最长一个月只有27分钟。
那一刻真觉得自己挺过分的,平均一天跟我妈说不到一分钟的话。谈恋爱谈得连亲妈都不要了。
心心毕业没多久,就跟小逸步入了婚姻殿堂。结婚当日,心心忙着跟同学同事周旋,一眼看到爸妈站在外围,她挤出人群牵起了父母的手的那刻,才发现真是很久没有跟爸妈这么接近了。
深陷爱情的人,眼里从来看不到除彼此之外的人。恨不得分分钟黏在一起,连睡觉都要听TA说最后一句晚安才肯挂电话,手机简直是连接爱情的不二法宝。
那阶段,父母只是我们喜悦的见证者。
闺蜜结婚七年,才有了第一个孩子,夫妻两人都非常喜欢宝宝,自然对这个新生命视若掌珠。
临产时脐带绕颈,被迫提前剖腹产。后来孩子先是黄疸,紧接着肠绞痛,每逢下午五点多,比报时还准,定要哭个一两小时才罢休。
真是养儿方知父母恩,她开始怀念被父母捧在手心的日子。如今一天给孩子做三四顿辅食,自己都是草草吃几口了事。
有天她蒸好鳕鱼泥,尝了一口没有半点咸淡味的鱼肉之后,忽然想念起妈妈做的鱼肉丸,那一刻难以抑制拨通了妈妈的视频通话,絮絮叨叨了许久。
自此之后,每次情绪低落,就会想跟爸妈视频聊天。这种没着没落的感觉在接通的那刻就被父母的音容笑貌瞬间填满。
越是身边的幸福越容易被忽略,只有当某天,自己设身处地站在那个位置的时候,才能深刻体会到当初父母的心情。
这阶段,网络把久违的亲情联系在一起,父母成了我们情绪的寄托者。
以前在外求学,父母总是频繁地给我们打电话、发短信,问食堂的饭菜能不能吃饱?降温了有没有厚衣服?叮嘱我们生活费不够要管家里要。
现在依然是身在异乡,往家打电话的却变成了我们。叮嘱他们注意身体,不要心疼钱,想买的东西尽管买,想吃的东西随便吃。
以往寒暑假都不愿回家的我们,现在哪怕有个三天小长假都想回去看看。逢年过节更是不管路途多远,火车多挤,黄牛票价多高,也要拖家带口地往那个有父母的家赶。
时光流转,渐渐体会到,原来在外打拼并非终极意义,人间至爱是亲情。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和你们在一起,才是美好生活所在。
失落时有你们,辉煌时有你们,幸福时有你们……
不管相隔多远,只要一通电话,一个视频,就能将横亘在中间的距离消失于无形。
这世上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珍惜,跟父母、朋友、跟过去、未来,就像下面视频中每个人所讲,最美好的生活,不过是在成长路上能和你分享那些珍贵的点滴。
02:30连接是个温柔的词语,像火车连接着我们和家乡,中国移动“和”品牌也连接着我们和家人、爱人、朋友等重要的人,让我们可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相互陪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不管藉由发达通讯,还是跨越千山万水,只要能和你们在一起,就是我现在能想到最美好的生活,这就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