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进入暑假,不少孩子比上学还忙:辗转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夏令营、游学项目。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让暑假貌似成了“第三学期”,各种课程的巨大花销,也让家长感叹,“收入撑不起一个暑假”。
假期补课,不外两种:
兴趣班
上兴趣班的,初中以下,幼儿园、小学孩子居多,初中一、二年级也有上的,为各种考级拼一拼,但初三以后,兴趣班就少见这些孩子身影了。当然,有的孩子既上兴趣班,也上补习班,英语、作文、奥数等文化课也不落下。
补习班
补习班常有这两种:
新课班:提前学新课,抢跑新学期提高班:补文化课,数学不好补数学,英语不好补英语,大量刷题、反复练习
孩子上兴趣班,是争议最小的。毕竟,平时上学忙,没时间,放假了,有时间了,发展一下课余爱好,培养几门兴趣特长,未来的人生会更丰富多彩,更有趣有味,无可厚非。
让孩子上补课班,家长多半出于以下三种心理:
怕落下
你补我也补,既然周围人都在补课,自家孩子也不能落下,也要补,不是说“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吗?学霸都补课,何况自家娃学的还不怎么样?
实话说,在补课这件事上,家长担心、焦虑、怕落下的心理居多,给孩子报班,甚至都不管孩子哪科学得好,哪科学的不好,只要是学校开设的课程,一律补补补,学校学啥,校外就补啥,全科都补,这样才放心,才不担心孩子“掉队”。
省心、图清静
有的家长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也没有可靠的人帮忙带孩子。家长觉得,与其让孩子在家操心吃饭、安全、过度玩手机、看电视等问题,不如去补习班。
有的家长让孩子从早到晚补习,这样午饭就能在补习班解决,有老师管着,省心省事,不用担心安全、吃饭问题,家长可以安心工作,孩子进补习班也能学习,在家长看来一举两得。
有这两种心理的家长,常常把补习班当假期的必要选择,送孩子去补习班就万事大吉,至于学什么、学的怎么样,并不太管。
有些孩子看准了家长的想法,“既然你非让补习,那我就去,至于好不好好学,可就由不得你了”,到补习班就睡大觉、玩手机,或者打着补习的幌子,在游戏厅或台球室混时间,到点就回家,这种现象并不少,这样的补习,效果当然不会好。
针对弱项,逆袭求提高
有的孩子偏科,假期无疑是最好的逆袭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假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补习薄弱学科,开学成绩一定会大有进步的。针对弱项选补课班,家长选择时,常常慎之又慎,紧紧围绕孩子的弱项补课,英语写作不好,就专门补英语作文;数学的几何不好,就专门补几何,紧紧围绕弱项,高效利用假期时间,这样的补习,常常收获最大。
针对以上心理,假期补课,千万冷静,别盲目跟风,既然补课的是孩子,就要结合孩子的情况,家长担心被落下的心情非常理解,但最重要的,因人而宜,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
补再多课,增强学习意愿,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最为关键!
教育上投入的金钱、精力多,孩子的收获未必大。“所买即所得”这一经济学理论未必适用于教育。不能以金钱的投入,衡量教育的成效,也不能将教育购买力等同于对孩子的爱。
教育有特殊的属性,最关键的,是孩子的心灵成熟度和内心想法,争分夺秒、花费不菲的暑假,未必就能真正达到家长预期的效果,不能仅仅依靠补课来提高成绩,“一张一驰是文武之道”,孩子经历一个学期高强度的学习后,需要假期来调整和缓冲。
假期,最该给孩子补“学习动力不足”这一课。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常常这三个原因:
没有理想,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孩子表现:
没有理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何在。
解决办法:
可以让孩子假期多看看课外书,尤其是名人传记,找到精神的偶像或者前进的动力,或者,带孩子到一些名校去参观、听讲座,借助一些正向的外界影响和刺激,扩大孩子的视野,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端正学习态度,这样,开学后,才会更新心意,转向学习。
没有兴趣,对学习提不起劲儿
孩子表现:
对学习没兴趣,不爱学习,提不起劲儿。
这样的状态,更不应该过度补课,因为一味的抢跑、填鸭,只会加重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感,更不爱学习。
解决办法:
家长应该多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孩子特长和优势,找到孩子的亮点和闪光点,让孩子找到自信。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做烘焙,假期里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肯定孩子的闪光点,固化孩子的优秀品质,让孩子在其它方面找到自信,有自信的孩子才可能有信心、有兴趣学习。
不知感恩,学习目的不明确
孩子表现:
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很好,但不思进取,以为一切都理所应当,一切本该如此,不体量家长的辛苦和付出,也不知道工作的艰辛。
解决办法:
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参加公益活动,比如到福利院看望儿童,近距离帮扶贫困、留守儿童,亲身去体验,或者,让孩子多做一些家务,“习劳知感恩”,相信孩子亲身体验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会珍惜学习,努力学习的。
世间万物皆有时,孩子的成长也如此。假期抢跑,很大程度折射的是成人的焦虑,千万别急于求成,“过度期待”,觉得人家都已“起跑”,自家娃还在“热身”,担心“掉队”,这样难免走极端、攀比、“拼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
假期补上学习动力不足这一课至关重要,育人先育心,“心”的问题解决了,学习不再是难事,你说呢?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更多育儿干货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