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下发了双减政策,并且切实实行。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了不少,同时家长的经济压力也得到了缓解,但是很多家长却没有因为经济压力减小了而高兴,反而非常惆怅。
在改革之前,我国中小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是非常大的。中考的录取率只有50%,而高考的人数达到了1,万。所以中小学生的内卷现象越来越严重,只能够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更多,才能够脱颖而出,进入到更好的学校学习。
由于教育环境越来越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质量,但是中小学生却不再感到快乐。他们的生活几乎全部都是学习,虽然学习成绩提升了,但是大多数人已经变成了高分低能儿,他们在生活上面的自理能力非常的低下。
而现在教育为模式存在问题,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相关人士就开始集思广益,希望能够做出改变,所以双减政策就应运而生。教育部下发了双减文件,从两个方面给孩子减负,一个是家庭作业的负担,另一个是校外培训机构的负担,而影响最大的是校外培训辅导的减负。
教育部明确规定了校外的培训机构不能够在开设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目补课。也就是语数外地理,物理,政治,历史化学和生物这9个必考的科目。
这个规定无疑是让校外的培训机构丢掉了经济命脉,有一些小的作坊已经快要倒闭了,而大多数的补课机构也进入了寒冬。因为在文件下发之前这些补课机构如此赚钱,就是因为他们开设了主科的补课班。按理说学生的家长对于这项政策应该是非常感激的,因为不能够通过校外补课,以后所有的孩子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享受着同样的教育资源,孩子是否拥有好成绩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学习能力了。
可是事实却完全相反,家长不但没有觉得高兴,反而还十分忧愁。因为虽然教育部给孩子减了负,但是升学模式却并没有改变,如果孩子非常轻松的就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那么在残酷的中考当中,很有可能就会被目前的教育机制给淘汰。
在双减政策之下,如果家庭非常有钱,那么他们仍然可以获得教育资源上面的优势。所以就有人表示所谓的双减政策,不过是为了筛选出智商高并且有钱的学生罢了,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由于双减政策的颁布,所以补课班都进入了寒冬期,这么多学生虽然想要补课,但是却找不到渠道。可是有钱的人家可以选择聘请家教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补课。如果按照市面上的家教价格来算的话,一节家教课需要~元,普通的工人阶级根本无法支付,但是对于那些富人家庭来说是九牛一毛。
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家里有钱、智商又很高,同时还有学习天赋的孩子,自然就会脱颖而出。他们更容易取得高等学历,从中考以及高考这两个大战场中突出重围,成为众多竞争对手中的佼佼者。虽然这个现实非常残酷,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接受。
由于升学模式并没有改变,所以补课现象其实仍然会存在,不过是从大班补课变成了1对1补课,贫富差距也会让教育分层越来越明显。在升学模式不变的情况下,补课现象依旧存在,只不过从原来的大班补课变成了小班补课,贫富差距造成教育分层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本来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希望能够从根源上把补课现象给杜绝了,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是不可能的,有网友表示只有学校实行的学习制度,才会让补课彻底消失。也就是说让同学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补课。这样的学习方式保证了学生们的学习时间的充足,同学们也会有足够的知识去面对中考和高考,但是这对同学们来说会非常的累。
那么现在已经实施了双减政策,教育未来应该如何走呢?只能够让有钱的家庭继续一对一家教补课,或者是选择的学习制度吗?
当然不是,之所以很多家长在这种政策下越来越焦虑,并且教育行业内卷越来越严重,都是因为现在的升学模式让他们产生了恐慌情绪。
虽然现在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模式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但是现在不改变并不代表未来也不会改变,也许某一天中考就已经取消,而实施了普及高中。这都是很有可能的。
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希望给中小学生减轻负担,在这种指导方向之下,家长就应该不再如此忧患了。毕竟能够支付高昂家教费用的只是少数,90%以上的家庭仍然在同一起跑线上能够具有更加均衡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的发展方向来说,仍然是好处更多的。
同时网友们提出的学习制度只是一个玩笑罢了,老师也无法接受,毕竟都希望在下班之后具有自己的个人生活,不可能把全部心思都花在教学上面。
结语: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明白教育部之所以提出双减政策,都是希望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更美好的童年,而不是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