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一政策被称为“双减”政策,旨在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问题。那么,“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学生的负担真的减轻了吗?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
首先,我们来看支持“双减”政策的观点。这一方认为,“双减”政策是一项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改革举措,它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双减”政策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据教育部委托第三方开展的调查显示1,“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均有效减轻。例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这些数据说明,“双减”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超纲教学、超标作业、超前补习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学足学好,不再需要在校外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参加各种培训班。
(2)“双减”政策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效果。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各地各部门推进校内教育提质增效,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确保学生学足学好。教育部深入实施国家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遴选了节部级精品课;升级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截至7月中旬,已有课程教学等十大板块优质资源3.4万条1。二是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教育部门坚持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各学校精准分析学情,强化作业设计研究,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1。三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教育部推动课后服务“上水平、强保障”,统筹用好社会资源,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引进28万名科技人才、文艺工作者、体育教练员等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1。这些举措都显示出,学校教育正在以“双减”为机遇,进一步厘清教育体系,净化社会教育生态,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
(3)“双减”政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由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的睡眠、运动、实践时间普遍增加,家长更加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成长1。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情感稳定、兴趣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例如,在江苏盐城市景山小学,五年级学生张嘉蔚和同学们来到学校“爱心暑托班”,参加橄榄球社团训练;河北滦州市第三实验小学学生张一冉在家中学习制作美食,完成劳动作业……今年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沉浸于“题海”、奔波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在更具特色的暑期作业、更加丰富的教育活动中收获成长1。这些都说明,“双减”政策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