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补习班没了,大学生家教也凉了

“双减”后,补习班没了,大学生家教也凉了。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对于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利用供求信息平台找一份中小学生的家教兼职,既是勤工俭学,又是社会实践。

可是在“双减政策”落地后,随着资质不明、办学不严的学科教培机构一个接着一个地轰然倒塌,原本在校外或线上有机会从事教培行业兼职的大学生,如今连“一对一家教”的机会,可能也将不保了。

有网友在浙江政务网提问:“双减”政策落地后,大学生还能不能做家教?

当地教育局回答道“不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大学生不能开展针对中学生的学科培训。”

显然,在“双减”政策进一步收紧和规范教培行业后,补习班和培训班,再也不是“缺乏资质”人员的敛财工具了。

哪怕大学生对于中考和高考摸得“门清儿”,深谙应试教育的规律和应对,但如果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接受过严格专业的教育学培训,只懂得督促和引导学生背书、刷题,而不知道如何关爱和呵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那么这样的“家教老师”,同样是“双减”管控和打击的对象。

当家教,先考证。

教师资格证的报考,是有学历条件的。

报考幼儿园或小学教师资格,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

报考初中、高中和中专教师资格,需要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此外,大专三年级、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在读研究生和已毕业人员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

由此可见,在“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进行规整后,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或者没有报考资格,或者报考了还需等待认定和拿证,基本是与教培行业无缘的。

总之,大学生没有拿到教师资格证,就不能从事补习、培训和家教的教学工作。

选择家教要理性。

我认为,这个要求是合理的。

因为教育是一场心灵碰撞和情绪激荡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成年人带着孩子去背诵记忆、刷题考试。即便是给孩子补课也是如此,不能说家长给补课老师交了钱,所谓老师就只是凭借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给孩子传授解题方法和考试技巧。

我们知道,同样是讲解一道题,哪怕是“1+1=2”,有文化的家长和没文化的家长,高学历的父母和低学历的父母,不管是方法还是态度都是截然不同的。

或许很多家长认为,只要能督促孩子学习、帮助孩子提分,而且做事态度认真,性格品德良好,那么做家教的大学生有没有教师资格证,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但是高瞻远瞩的国家和管理部门却不会这么想,只要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只要是和未成年人相关的教育体制,都必须在专业人士的参与下,给予孩子们正确、良好和积极的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能提分,溺爱教育和理性教育都能把孩子养大,但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做出对孩子有益的选择。

教育理应“双减”。

“双减政策”,是对近几十年以来教育改革和减负措施的总结与深化,其宗旨始终是:保护孩子。

所以,对孩子现在没法上补习班,家教老师也不容易找的局面,家长们应该理解和宽慰。毕竟教育孩子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我们花费巨额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让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上了好大学和好专业,他的人生就站在了“高人一等”的境地,拥有了“领先一步”的优势。

实际上,考上大学的孩子,他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

过去在中小学的知识积累和测验考试,只是让他具备了初步的学科研究能力,因此,将自己尚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交给一个大学生去教育和训导,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换句话说,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单纯接受应对考试的教育,给孩子找的家教老师,也不该只是一个未经培训或只会考试的大学生。

让“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没经验、不专业的大学生来教中小学生,这恐怕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从目前看来,“双减政策”的落地给我们带来了诸如教培行业“爆雷”,大学生家教“落幕”,“延时服务”走红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围绕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妙计良策。

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必然会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泥沼,越来越具备自信心和创造力,越来越拥有快乐感和求知欲。至于那些曾经赚得盆满钵满的教培机构和在职教师,还有曾经利用政策漏洞“违规补课”的大学生,凉了其实是好事。

毕竟,教育应该具备公益性和普适性,而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