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百合
昨晚,闺蜜青子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最近有什么好的理财产品。
青子向来对理财没什么概念,这些年从未买过任何理财产品,用她的话来说,手里不缺钱,需要的时候,先生会给。
莫非?我心里正犯嘀咕。
青子接着说道,儿子升入初中后,买了学区房,每年在外面光补课费就要花10多万,又生了二胎,花销一下子大了起来,才想着手里的钱该理一理了,不然,刷刷刷就花光了,贼快。
我对她家的财务状况并不感兴趣,只是她提到孩子的补课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索性便聊了起来。
她说,儿子的同学都在外面补课,孩子们的压力都很大,现在好点的补课机构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的,也要经过测试,最后择优录取。
孩子每晚8点多放学回家后,着着急急吃两口,紧接着就跑补课班,星期天也不休息。
同学们一个比一个用功,一个比一个节奏快,不补就会落后,不补就上不了好的高中,接着上不了好的大学……
孩子们在比拼,家长们在赛跑……
听着青子的诉说,我的身体在不由地颤栗,真到了非补不可的地步了吗?
是孩子真的需要,还是家长在盲目跟风?
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到了比拼财力的地步了吗?
动辄一年10多万的补课费用,还真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得起的,就算承受得起,又有多少意义与价值呢?
青子的话,竟让我的内心有一丝的动摇。
我,作为一个妈妈,几乎没有专门给孩子报过补课班。我,一直在坚守自己的初心。我,做的对吗?
一种紧迫的感觉突然牵制了我,死命地扼住我,我感觉到喉咙干涩,说不出话来。
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你也给孩子报班吧,不然,你的孩子会比别的孩子差,你的孩子会考不上好大学,你的孩子会没有前途……
我感觉到自己的体内有两个小人在争吵、打架,不可开交,我有些惶恐地看着它们,疑惑这战争为什么如此激烈、如此诡异地发生在我的眼前,它们越吵越凶,越吵架式越大,大有你死我活的意味,决计不定输赢绝不停息。
“好了,够了,你们给我停下来!”我的声音不受控制地自顾自冲出了喉咙,它们被这一声大喊惊到了,瞬间安静了下来,却都横眉冷对,剑拔弩张,意图再战。
我斜睨着它们思忖道,它们必然伺机而动,趁我不备,定会陷入第2场战争,我何不逃之夭夭,落个清静,于是便慌忙抽身而去,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了下来。
儿子从小到大,我没有强制性地给他报过任何辅导班,一切都结合他的喜好来定夺,他喜欢画画,就给他报了绘画班,他喜欢围棋,便报围棋班,他对游泳感兴趣,也曾报过游泳班。
我向来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在课堂上认真专注地听讲,是完全没有必要进课外补习班的,甚至也没有必要做太多的家庭作业,过多的课业灌输是缺乏人性的,也是对一个孩子自由心性的剥夺。
一个在课堂上无法专注听讲的孩子,去了补课班也不见得会有多少起色,而一个学霸级优秀的孩子更没这个必要。
我甚至不愿意去给孩子报大部分小学家长都给孩子报的英语和奥数培训班。当然,我的儿子一直在上奥数班,那是因为这是他自己提出来的,他思维能力很好,非常擅长数学,学习奥数可以给他带来极大的乐趣与成就感。
“你是不知道,学霸也在补,成绩最好的都在补,其他孩子不补更不行!这年头,就没有不补课的!”青子的话,此刻突然又跳出来干扰我,试图说服我,让我的意志得到妥协,而我,居然差一点儿就妥协了。
我非常理解自己的这种感觉,就像理解千千万万的中年老母亲一样,她们大多被这个声音牵着走了,她们认为,为了孩子,付出再多的金钱与体力也是值得的。
然而,我清醒地知道,她们不过是太焦虑、太恐惧了,她们害怕有一天孩子没有考上好的大学,会回过头来责怪她们没有给报最好的补习班。
这个情形委实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阴司讨命的冤魂,嘴角流着鲜血,眼睛直勾勾向那谋财害命的人索命,字字珠玑:“血债血偿!”
是的,她们的此举并非完全是为了孩子,她们甚至来不及思考自己孩子的成绩情况、学业水平,就急慌慌地跟着人群把大把大把的银子送进了培训机构的口袋。
到最后,培训机构赚的盆满钵满,叼着一支烟,眼神贪婪地看着那些中年老母亲,咧开镶着一颗金牙的嘴巴对她们说:“放心吧,孩子到了我这里,铁定是要上个好大学的!”
而这些中年老母亲则千恩万谢,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了,仿佛这钱不花出去就是罪大恶极,她们一定要给孩子赌赢一个光明的未来!
试问,她们对未来到底是有多恐惧?
青子还说,网络游戏害死人,一定不能让孩子接触手机、接触网络,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她的家里是完全断网的,电视也送人了。
好样的!完全把孩子和网络隔离了,但是,真的能隔离吗?
从心理学上讲,人类都是对禁止的东西充满极大好奇心的,越是阻力大,越是勇于冲锋陷阵。
我们听说过许多小时候不被允许吃零食、不被允许喝饮料、不被允许看漫画的孩子,长大后大多出现了非常逆反的报复性行为,他们需要满满当当的零食和饮料、成堆的漫画书填满周身,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全感。
曾经的剥夺,是一把双刃剑,亦是一份缺失,总有一天,会以令人猝不及防的姿势杀个狠狠的回马枪。
那么,手机、网络也是同样的道理,说到底堵不如疏,而且一位堪萨斯大学专门研究智力开发的心理学家艾列塞·休斯顿,曾经在调查过孩子们看电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每周看10个小时电视的孩子,在学校里普遍成绩优异,而那些很少看电视或看电视时间每周超过10个小时的孩子,成绩往往不怎么样。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以一种正当地方式来面对手机,让生存在这个讯息时代的孩子,以一种理性的方式面对手机。
手机不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父母的不当教育却可能毁掉一个孩子,只要我们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时间让孩子遵守,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很好的自我管理。
我虽然没有给孩子报过补课班,但是却培养了他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一直坚持亲子共读,直到他后来能够独自看书,书籍几乎占去了他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乐趣。
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他懂得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他看会儿手机,然后再看会儿书,二者交替进行。
有许多道理,我没有对他讲,但是,书籍已经教给他了。
前段时间,和一位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聊天,她说,有许多已经读大学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做咨询,那些孩子从小成绩优异,也考入了理想的大学,但是,读大学后,突然抑郁了,直接从学校逃回了家。
究其原因,主要是觉得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他们不知道自己拼命学习、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一路过关斩将成绩遥遥领先考入大学后,突然发现,学习成绩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他们的人生突然间就失重了,他们在求学路上将近20年树立起来的信仰,轻易地就不设防地崩塌了。
孤独无助的感觉让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心理咨询师的干预对他们也已经不起任何作用,有一些孩子甚至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把全部的金钱都投资在孩子身上,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到头来却换得一声叹息。
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孩子的选择、意志、兴趣、爱好、自主能力全部都被剥夺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知的爱的残忍。
那么,盲目补课无异于含泪饮毒酒。
我很喜欢高晓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的几段话,也非常钦佩与欣赏他的育儿理念,分享给大家。
我主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了大学只能赶不上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车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所以,最实用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你是选择让孩子心安理得地混日子,还是盲目地让孩子在补课班里摸爬滚打呢?
有时候,选择,只在一念之间。
我是
百合妈妈读心理,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我只写有温度的育儿文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